http://www.pptjcw.com

如果“营销”是一种生物……

    比起从前,看起来做营销的人少了、效率高了,真相却恰恰相反。

    如果“营销”是一种生物……

    德鲁克说过,所谓营销,就是让销售变得多余。

    当然你也可以把销售理解为一种营销,但在德鲁克的话语体系中,营销需要解决的,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

    如何让销售变得多余?

    就是让买家和卖家中间消除信息壁垒。

    当然,这个壁垒是永远无法完美消除的,也就有了营销。虽然说营销一定会存在,但有意思的是,广大营销人员的终极使命就是让自己失业。

    如果营销人员失业了,那就说明不需要营销了,而不需要营销了,便说明营销的目的达到了。

    我们假设“营销”是一种生物,它不可能消灭自己,并且它的目的是让自己无处不在地繁殖,并由此发生了进化。

    一、进化的两个表现 1. 它学会了伪装

    就像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许多动物的毛发肤色变得跟周边环境相似一样。营销的伪装在于,它看上去似乎真的在往精准化、自动化发展。

    早期,电视营销只要投央视就好了,从理论上说这是低效率的,因为一定会发生“我知道一半营销费用被浪费了,但不知道是哪一半”的难题,大量没有需求的受众接收了营销信息,等于浪费了投放费用。

    后来,媒介变多了,各个生活场景都能有广告机会,就开始流行场景化营销,广告内容的投放要匹配用户在特定场景的需求,这样转化率会更高,这听上去比简单粗暴地投央视精准多了。

    再后来出现了个叫新媒体的东西,再小的个体都能有自己的品牌了,就流行起了KOL营销这玩意儿。

    KOL似乎让营销的精准度又上升一个数量级,为什么呢?

    因为以前的营销是在PUSH信息,品牌方把广告推到用户面前;而KOL营销是PULL用户,用户会因为兴趣而主动关注KOL,甚至主动要求KOL种草推荐,转化效率显然会更高。

    这里稍微再说下以后吧,以后(包括现在)会慢慢出现很多垂类小众KOL,没错,看上去营销效率又会提高了!

    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似乎营销正在变得越来越高效、越来越精准,但是回首一下往事我们会发现,无脑投央视抢标王的时代才是营销效率最高的时代啊。

    营销看上去在不断精准高效,实际上只不过是不断匹配新的时代环境,形成新的伪装而已。

    还记得吗?如果营销真的变得精准,那它就是在自杀。

    适者生存,新的营销方式不断在淘汰旧的营销方式,但是整体效率并没有改变(甚至更低)。

    2. 它驯化了企业

    为了让营销更“精准”(至少是看上去),会出现一系列营销自动化技术的系统、平台,与其说我们创造了它们,不如说它们驯化了我们。

    就像小麦水稻一样,与其说人类驯化了它们,不如说它们驯化了人类,我们的各种饮食习惯,都是由这些“被驯化”的食物塑造的,从而影响了我们的进化方向。

    一方面,如果自动化营销系统能够提高(某些场景的)营销效率,那么它们将(在那些场景中)无处不在,从而像小麦一样获得存续。比如说投腾讯的广告肯定离不开广点通了,抖音肯定绕不过星图之类的。

    另一方面,营销正让越来越多的人为营销服务,现在我们甚至都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营销人员,不少公司还流行全员营销。

    还是拿小麦水稻来打比方,早期农业其实就是农民的事,一两个人甚至就可以种好地,肥料来自牲畜粪便,播种收割手动操作即可。

    但现在,肥料、农用机械都已经工业化,而这些产业链上的人实际上都在为了种好地,看上去种地的人少了,其实是多了。

    以前营销人员就是营销经理的事,现在还有程序员、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等一系列人都在承担某种营销职能,企业里每个人都需要有营销思维(可能财务暂时还不用,但前台还是要的)。

    驯化了企业,就说明企业已经离不开它,甚至比以前更加重视它,,营销也因此成为了企业的日常动作。

    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营销看上去更高效了,实际上并没有;

    营销看上去更省心了,实际上更费心了。

    二、为什么会这样呢?

    和其他一切生物进化一样,进化的驱动力是为了适应环境。环境不发生变化,生物没有太多进化的动力,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营销也是如此,外部环境变化后,更有效的营销方式就会被筛选出来;营销的变化是滞后的,而且无法超越外部环境的复杂度变化值(除非营销像人一样拥有“智能”)。

    很多朋友应该知道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导出来的熵增定律,也就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系统会不可逆地变得更加混乱和无序。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如果“营销”是一种生物…… 下一篇:李佳琦爆红的背后:KOC当兴,私域流量崛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