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到底是在和“谁”比较?

    客户购买任何东西,都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模糊的概念,我们不弄清楚就只能凭“感觉”,恰好这个购买的过程存在着太多机会,本文将从解构客户的“期望”开始,带领我们走上成为“顶尖销售”的第一步。

    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到底是在和“谁”比较?

    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到底是在和“谁”比较?

    某君到商场计划为自己买一件风衣,进入商场之后,他找到了一个卖风衣的柜台开始试穿。试了几件之后,觉得其中的一件还不错,比较彰显自己的气质。不过,本着货比三家的原则,他没有立即掏钱,而是准备再看几家。

    不久之后,他找到了第二个卖风衣的柜台,又开始试穿,他惊喜的发现,有一件风衣穿在自己身上绝对是高大上,甚至穿出了小马哥的风采。再看价格,二万六!这坑爹的价格不是自己能承受的,撤!

    商场里再也没有卖风衣的地方了,他只好又回到了第一次试穿的柜台前,心有不甘的再次穿上了那件开始觉得不错的风衣,不过,这次的感受和上次完全不同。怎么看怎么别扭,整个就是一个‘大衣哥’。于是他决定,不买了!

    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案例,这个老兄的采购决策过程很多人都经历过。

    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来判断一件产品好坏的:

    他第一次试穿,觉得还不错,他是与什么比较呢?没错,是在和自己脑子里的风衣形象进行比较。在买风衣之前,他脑子里有一张风衣的照片。这张照片也许没那么具体,甚至是模糊的,但是肯定会有。否则,他根本没法判断好坏。

    第二次试穿,还是和头脑中的照片比较,这时头脑中的照片和刚进商场的时候已经有所不同了。可能更加清晰、具体,因为他已经用第一件风衣修正了试穿之前头脑中的风衣。但是他头脑中的这件风衣未必和第一次试穿的风衣一模一样,也许他发现了第一件风衣的问题,希望以后试穿的风衣不要再有这个问题。

    以此类推,第二次试穿后,第二件风衣又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他头脑中风衣的样子,让他一下子对自己想要的风衣的样子更清晰、具体和丰富了,而且修改幅度还挺大。虽然由于价格问题,他没法接受,但是毫无疑问他是喜欢这件风衣的。

    第三次试穿,因为比较对象变了,他头脑里的风衣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是被第二件风衣修正过的,更接近于第二件风衣的样子,虽然未必一模一样。而面前的这一件和头脑中的样子差异太大,于是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件差风衣。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两件风衣在比较(竞争对手之间的比较),但是仔细想想就明白,风衣还是那件风衣,但是客户的看法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因是客户真正的参照对象是自己头脑中的那张照片。伴随着三次试衣,这张照片先后出现了三次。

    对于客户头脑中的这张照片,我们给它起一个容易理解的名字:(客户的)期望。

    客户头脑中的“期望”,包含了什么?

    “期望”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如果你问“期望”里包含什么,又会觉得很模糊,似乎有愿景、有期待、有希望、有蓝图,杂七杂八的,看起来很乱。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它认真解构一下,解构到销售可以操作的程度。

    我们对期望的定义是:客户提出的方案。

    这个定义有点难理解,通俗的说就是客户对供应商产品、方案、服务、价格、公司等的要要求,你会发现:客户经常会给销售提要求,比如:你要操作简单、你要有经验的实施人员、你要价格便宜、你们领导要重视我们的项目等等,这些都是期望。期望就是客户对供应商的总体要求。

    从销售的角度解读“期望”,他有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目标、障碍和措施。

    一、目标

    目标就是客户希望达到的结果,比如减少人工成本、体育场要设计成城市的地标工程、材料成本降低15%、养殖场猪的死亡率降低2%等等,这些都是目标。

    关于目标有几点解释:

    目标可以是具体的,比如:降低成本15%,也可以是模糊的;比如:楼要盖得高大上。大部分销售情景下,客户的目标总会有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这本身就是销售的操作空间。

    愿景与目标并不一样,愿景是要做成什么样子(what),比如:客户要求建筑设计师在商场大楼里多设计两个门,而目标是客户希望带来的结果(Result)。比如:多设计两个门以便于在节假日人流密集的时候,可以方便疏散人群。从销售实践来看,目标对客户的刺激远大于愿景。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朋友圈刷屏越来越难的日子里,这可能才是突破口 下一篇:没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