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低欲望社会的品牌生存指南

    年轻消费者低欲望、佛系的背后,是需求越来越多变、多样,小众市场、网红品牌的不断崛起,正是这一社会变化趋势的商业折射。品牌公司、品牌服务机构的商业逻辑将随之改变。

    低欲望社会的品牌生存指南

    近几年来,我经常听到周围人对年青一代多有抱怨:很多boss特别警惕“95后”,认为他们当中有很多“佛系员工”,没欲望、没梦想、没干劲,很多属于那种小确幸(追求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360总裁周鸿祎就明确要定期清理佛系员工,否则,整个工作氛围就像死海那样毫无生机。

    很多品牌公司甚至将“95后”用户视作“低欲望生存”。

    品牌公司再怎么费劲营销,他们也只是“都好、都可以、随便”。哪怕你使劲砍价、甩货,他们往往也无动于衷。

    他们总是宅在家里,什么事情都在手机上解决。他们买任何东西,不在乎品牌,品牌只代表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他们知道自己的“舒适区”在哪里,更多只会关注一些小众网红品牌。哪怕你将广告做得到处都是,但官方微博、微信上的粉丝规模,甚至不如一些小众网红品牌。

    60后、70后、80后普遍是高欲望水平,人人想挣更多的钱、钱永远不够用,不管什么阶层的人,哪怕已经很有钱、很有社会地位,仍会觉得眼下的现状不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很多东西要去争取。

    可是,95后、2000后群体,观念明显出现了“断层”,吃穿用度、居住出行,突然进入“欲望的轻量化”时代,使人束手无策。

    曾经,日本人三浦展用“堕入下流社会”来描述年青一代的不思进取,有一首叫《下流》的香港老歌,其中一段歌词:“他们往上奋斗,我们往下漂流。”

    后来,大前研一用“低欲望社会”来描述精神颓废的年青一代,认为低欲望会塑造一个“懒人社会”,摧毁人们向上的动力。

    现今,国内95后、2000后年青一代,也被认为活在“佛系社会”里。下流社会、低欲望社会以及佛系社会,只是同一概念、不同时空背景的不同表达。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曾表示:低欲望(或者佛系)实际上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富贵病。日本、欧美国家已普遍如此,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也紧随其后。

    不过,我更关注这种社会重塑的背后,会给商业逻辑带来怎样的改变。

    一、看懂无印良品,才是真正看懂品牌

    其实,我一直不赞同“低欲望”、“佛系”这些说法。95后、2000后只是欲望在别处,而不被你了解。

    过去,我们长久处在一个行业、公司、事业里,不知不觉“将现有状态当作常识”,渐渐拉开与用户的距离。比如: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看电影、看电视、看视频网站,看到的屏幕都是横着的。

    突然,抖音、快手打破常规,大量用竖屏的视频,很多人就会不习惯。可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习惯手机搞定一切,他们看竖着的屏幕看习惯了,特别适应抖音、快手。

    竖屏的视频有什么好呢?

    就是你不再需要将手机放平,这更符合年轻用户的使用习惯。当竖屏的视频流行以后,整个社会也只有跟着适应了。

    同样道理,你只要真正读懂年青一代的真实想法,你会发现低欲望和佛系,其实是一种自我重塑,进而重塑了这个时代的商业逻辑。

    即使是日本所谓“颓废的一代”,一样催化了诸如优衣库、大创生活馆、无印良品等等风靡世界的消费品牌。

    以无印良品为例,就是瞄准低欲望的佛系生活,“无印良品”字面意思就是“没有品牌”,而是主打“有道理的便宜”。小米很长时间都在学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一直在做去品牌化,这当中有三层意思:

    1. 突破品类

    苹果品牌对应什么?电子产品。

    麦当劳品牌对应什么?薯条和汉堡。

    无印良品对应什么?说不清楚。

    目前,无印良品开发了7000多种产品,覆盖了生活用品、食物、电器、衣服甚至还有酒店……无印良品对应的,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类特定产品。

    2. 靠口碑、不靠广告

    无印良品几乎不会花钱去买广告位、广告时段,省了大笔广告费。

    那么,日本人是怎么知道“无印良品”的?

    普通日本人往往对一些知名厨师、知名设计师、知名作家抱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就像台湾人崇拜医生、韩国人偏爱街头艺人一样。

    无印良品经常找一些“人气厨神”现场表演,找一些“人气作家”现场解说生活经验。这不是打广告,但明显带来“口碑的自传播”。

    3. 帮助顾客消除“所有可能花冤枉钱的细节”

    比如超市中的香菇、番茄、黄瓜,都是事先挑选出来的形状大小都很相似的,然后包装起来去卖。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写文案,该稀则稀! 下一篇:各大品牌芒种借势盘点:芒种借势有哪些营销方向与技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