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品牌的增长,在于验证可行性后的大规模复制

    品牌的增长,在于验证可行性后的大规模复制

    无数人曾经问过我,如何具备系统的商业知识体系?有没有好的书单推荐?如果说,这些年我所遇到的最难的问题,可能也就非它莫属了吧。

    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帮你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商业没有知识体系。理论本身是对于结果的归纳总结,是控制变量的产物。

    而商业恰恰又是无数复杂变量的集合体,任何文字内容在实际的商业变量面前都会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所以,除非去参与一场真正的实践,否则你可能永远都无法体会到原有认知在经历市场的摧残、迭代乃至重构之后的快感。

    这一年多以来,我经历了一个品牌从0~1的成长,见证了小米谷仓孵化器中无数创业项目的孵化、爆发乃至最终的死亡。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品牌的衰退可以有无数种原因,而那些成功的品牌,似乎都做对了某些相似的事情。

    品牌的增长,在于验证可行性后的大规模复制

    早在几十年前,菲利普.科特勒老爷子就曾告诉我们,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往往遵循着一种相似的路径,不管你是卖高端保险、奢侈品还是豪华轿车,本质上都是一门生意:在你解决消费者的身份象征和社会认同之前,没人会愿意付费。

    所以,无论是从产生需求、搜索产品到最终的对比评估以及购买,还是从看到产品信息直接购买……

    总之,企业要做的事情,就是彻底的搞清楚目标消费者的评价标准和决策路径,然后尽可能的引导他们多下单,赚钱。

    最终,这些行为直接体现在产品的销售额、复购率、口碑等等一系列外显的数据上。

    但是说起来容易,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可能都足够一家企业终其一生去参透。

    我的产品品类处于什么阶段?我所定义的用户需求是否真的存在?产品推出后,用户的复购率、留存率以及口碑、推荐率如何……

    方法只能用来预判,所以验证就显得格外重要。

    01 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在项目中,我接触最多的角色就是各个渠道的选品经理,他们往往决定了渠道是否愿意为你倾注足够的资源位主推。

    不同渠道之间有不同的选品逻辑,但概括下来大致可总结为:品类、卖点以及定价。

    这三点,往往能够大概率决定你能否在他们的渠道卖爆。

    就拿我接触最多的小米为例。从去年小米就开始大力度的介入社交电商领域,而模式则高度模仿云集微商的会员制。

    平台只作为支付载体,主要的流量来自于朋友圈和社群。我曾经见过一款面膜,在1小时内仅社群就出货了3000多套。

    而这样的爆款案例,几乎每周都会发生。

    这些爆品背后的公司,往往是以前依靠贴牌起家的传统生产形企业,依托于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围绕渠道研发产品。

    所以大部分的创业公司在初期其实只做了3件事情:

    说服渠道,说服投资人,说服消费者

    通过产品的爆品潜力说服渠道,以此来作为筹码说服投资人,拿到足够的启动资金和预算,然后开始说服消费者。

    这的确是一条有效的打法,但与此同时我会发现一个现象,短期的爆款很常见,但能够形成品牌并持续增长的几乎没有。

    因为这种打法往往只解决了产品从0~1的问题。至于后续的品牌构建和持续增长,还远远没有开始。

    我在之前说过,很多渠道的爆款逻辑,本质上是在卖素材,也就是你给消费者所呈现的内容。

    详情页、产品卖点、功效对比图、消费者证言……

    总之,在实际体验之前,素材的准备情况往往能够直接决定你的销量。

    换句话说,任何产品通过华丽的包装再加上强大的流量助推以及渠道背书,总能出货。

    但这仍然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后续的持续增长及盈利。

    你的用户是谁?你要解决他们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帮他们完成什么任务?

    这个任务是否真的存在?

    你的产品是否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前6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都是在验证这一点,最终,这种基于目标消费者的定性验证会让我们得出一系列量化的数据:

    品牌的增长,在于验证可行性后的大规模复制

    而这些数据共同组成了一个最小生意模型。如果这个模型能够支撑企业大规模的投入资源并实现盈利,那么这个商业模式就是成立的。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倒计时海报顶尖创意:制造悬念一击致命 下一篇:企业营销之路,如何用算法做品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