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打造强势品牌的四个要素

    市场环境如今面临四大变革:小众崛起、感性消费、圈层经济、智能革命。这四大变革导致了我们的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这样的大变革环境里,面向这样的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品牌应该怎么去定义?对于品牌战略该如何理解?本文笔者给出了打造强势品牌的四大要素。

    打造强势品牌的四个要素

    一、品牌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讨论了二三十年。在不同的时代,大家对品牌的认识都不一样。

    品牌商标论: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认为品牌就是商标。

    品牌名牌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认为品牌应该是知名度。

    品牌承诺论:品牌不仅仅是知名度,更是品牌向消费者给出的一种承诺(海尔口号:海尔真诚到永远)

    品牌品质论:品牌应该是品质的代名词,好产品才称得上品牌(海尔口号:海尔,中国造)

    我们正在从互联网时代,转向心智时代。那么心智时代品牌到底是什么?我的观点是,心智时代的品牌一定是认知。你的品牌在顾客的心目当中占据了什么样的认知,这才是推动你这个品牌长期发展的根本。

    ——因为在市场环境里面,未来认知是最稀缺的资源,如果你能把最稀缺的资源里面、最强势的资源拿到手,对你来讲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够支撑你的企业长期发展、健康地发展、强势地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品牌应该是一种认知,它是在顾客心智里面打下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烙印

    二、为什么品牌是一种认知?

    很早以前,定位理论开创者艾·李斯先生和杰克·特劳特先生曾提出过相似的观点:

    品牌就是在顾客心智里面占据一个位置。

    虽然他们并当时没有提出“认知”这个概念,但这一观点早已在百事可乐的一次消费者测试里得到了印证。为了比较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谁好喝,百事找消费者做了测试。测试过程分两轮:

    第一轮,把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倒在没有标记任何符号的一个白色的纸杯里,然后让消费者去品尝。消费者品尝完以后,让他们在纸上写下是1号杯的可乐好喝,还是2号杯的可乐好喝。测试结果显示,70%多的人认为百事可乐好喝。

    到此,结论似乎已经出来了——基本可以肯定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好喝。

    然而,百事可乐又做了另外一个测试:

    第二轮,他们分别在两个杯子上,贴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logo,再把相应的可乐倒进杯子里,让消费者去品尝。品尝完以后,同样让他们做一个判断,看哪一个可乐好喝。

    这个时候,让人失望的结果发生了:70%多的人认为可口可乐好喝。

    这个完全相反的结果,让百事可乐意识到:市场是认知大于现实的——无论你的现实有多么的强大,在顾客的心智里面也可能一文不值;而如果在顾客的心智里面认为这个东西好,哪怕它并不好,它也会变成一个好东西。

    大家可能觉得肯德基麦当劳就是垃圾食品,给它们贴上垃圾食品的标签。但在那些喜欢吃它们的群体里面,这些垃圾食品就是他们的宝贝,他们的美味——这就是认知问题,归根结底,品牌就是一种认知

    对企业来讲,你的能力就在于你能否把这个认知,根深蒂固地打进顾客的心智里面。

    认知大于现实的案例,中国也有,比如微信和支付宝。

    在大家的认知里面,它们有什么区别?

    大家肯定会觉得微信是一个聊天工具,支付宝是一个支付工具。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事实是:微信也可以支付,支付宝也可以聊天,而且支付宝的聊天的功能可能比微信还要强大。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支付宝试试。

    在聊天对话框里找到悄悄话功能。在悄悄话里面,你发出的图片、文字、语音都是加密的,对方看完了以后,瞬间就消失了——这是微信到现在为止,都没有的功能。

    在认知的世界里面,支付宝是支付工具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他们的聊天的功能很难发展起来。

    大家会说:你有事给我发微信。很少人有会说:你有事给我发支付宝。

    如果你这么说的话,估计对方心里会咯噔一下,猜测是不是让我付款?是不是向我借款?这就是认知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坚定的认为,品牌就是在顾客心智里面去建立一个认知,这个认知越强大,你的日子就会越好过。

    认知的建立,并不是抓一个认知,硬塞给顾客就可以的。一个认知有没有机会建立起来,是需要研究的。顾客的心智不是海绵墙,而是一个有一定穿透力,才能穿透进去的防火墙。并且,你能否能抓住一些好认知,很多时候取决于你的对手,也就是说你的对手让不让你去做。好比支付宝,它可以去做聊天功能,但是微信让不让它做这个事。

    三、左脑卖价值,右脑卖感觉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面对经济不景气,企业更应做好品牌营销 下一篇:没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