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4个方面解析:归因分析模型

    在数据时代,广告的投放效果评估往往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而归因分析(Attribution Analysis)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广告效果的产生,其功劳应该如何合理的分配给哪些渠道。

    4个方面解析:归因分析模型

    一、什么是归因分析?

    在复杂的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临产生产生的大量的数据以及用户复杂的消费行为路径,特别是在互联网广告行业,在广告投放的效果评估上,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哪些营销渠道促成了销售?

    他们的贡献率分别是多少?

    而这些贡献的背后,是源自于怎样的用户行为路径而产生的?

    如何使用归因分析得到的结论,指导我们选择转化率更高的渠道组合?

    归因分析(Attribution Analysis)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广告效果的产生,其功劳应该如何合理的分配给哪些渠道。

    你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当然是我点了哪个广告,然后进去商品详情页产生了购买以后,这个功劳就全部归功于这个广告呀!

    没有错,这也是当今最流行的分析方法,最简单粗暴的单渠道归因模型——这种方法通常将销售转化归功于消费者第一次(首次互动模型,First Model)或者最后一次接触(末次互动模型,Last Model)的渠道。但是显然,这是一个不够严谨和准确的分析方法。

    举个例子:

    小陈同学在手机上看到了朋友圈广告发布了最新的苹果手机,午休的时候刷抖音看到了有网红在评测最新的苹果手机,下班在地铁上刷朋友圈的时候发现已经有小伙伴收到手机在晒图了,于是喝了一杯江小白壮壮胆回家跟老婆申请经费,最后老婆批准了让他去京东买,有保障。

    那么请问,朋友圈广告、抖音、好友朋友圈、京东各个渠道对这次成交分别贡献了多少价值?——太难了,笔者也不知道

    归因分析(Attribution Analysis)模型解析

    再举个例子:

    下图是某电商用户行为序列图示,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是D-广告位,Q-商品详情页,D-推荐位,M-购买商品。那么请问,Da、Db、Dc这三种广告位对这次用户购买行为的贡献率分别是多少?

    这个问题相对简单点,等你看完文章自然就懂了!

    归因分析(Attribution Analysis)模型解析

    我们发现,现实情况往往是很复杂的多渠道投放,在衡量其贡献价值以及做组合渠道投放力度的分配时,只依靠单渠道归因分析得到的结果和指导是不科学的,于是引入了多渠道归因分析的方法。当然,多渠道归因分析也不是万能的,使用怎样的分析模型最终还是取决于业务本身的特性以及考虑投入其中的成本。

    二、几种常见的归因模型 1. 末次互动模型

    也称,最后点击模型——最后一次互动的渠道获得100%的功劳,这是最简单、直接,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归因模型。

    归因分析(Attribution Analysis)模型解析

    优点:首先它是最容易测量的归因模型,在分析计方面不容易发生错误。另外由于大部分追踪的cookie存活期只有30-90天(淘宝广告的计算周期最长只有15天),对于顾客的行为路径、周期比较长的场景,在做归因分析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生数据的丢失,而对于末次互动模型,这个数据跟踪周期就不是那么特别重要了。

    弊端:这种模型的弊端也是比较明显,比如客户是从收藏夹进入商品详情页然后形成了成交的,按照末次归因模型就会把100%的功劳都归功于收藏夹(直接流量)。但是真实的用户行为路径更接近于产生兴趣、信任、购买意向、信息对比等各种环节,这些都是其他渠道的功劳,在这个模型中则无法统计进来,而末次渠道的功劳评估会被大幅高估。

    适用于:转化路径少、周期短的业务,或者就是起临门一脚作用的广告,为了吸引客户购买,点击直接落地到商品详情页。

    2. 末次非直接点击互动模型

    上面讲到的末次互动模型的弊端是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受到了大量的”直接流量”所误导,所以对于末次非直接点击模型,在排除掉直接流量后会得到稍微准确一点的分析结果。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企业微信:私域流量“后时代”的开启者 下一篇:没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