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百丽三十而立:“鞋王”DTC之路的阵痛与重生

    对于大多数新消费DTC品牌来说,转型的路径是“从线上到线下”,但对于传统品牌而言,他们需要深化DTC转型。百丽时尚集团在不断探索中,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本文对百丽的发展历史和DTC转型过程开展了详细的研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

    百丽三十而立:“鞋王”DTC之路的阵痛与重生

    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新年刚刚过去,大街小巷都恢复了昔日的繁华,也给在商业世界摸爬滚打的创业者们带来不小的希望。但当年节的热闹归于日常的平淡,市场的需求还能释放多少,没人心里有百分百的把握。

    当消费者可以自由流动之后,线下必然成为消费布局的兵家必争之地,线上线下融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域经营是很多品牌日后重点布局和探索的方向。对于大多数新消费DTC品牌来说,转型的路径是“从线上到线下”,而对许多传统品牌来说,他们在线下沉淀多年,有着深厚的零售基础,则是要解决如何更好地接近用户,深化DTC转型。

    在这些传统企业中,我们发现百丽时尚集团是不断探索,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典型代表。在发展初期,百丽就整合零售渠道商并收归己有,实现更直接地面对市场;后来又建立起垂直一体化布局,便于企业充分了解和适应市场动向、优化决策;在新消费的浪潮中,百丽集团也面临了新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DTC探索的过程中经历阵痛与重生。

    我们对百丽的发展历史和DTC转型过程开展了详细的研究,访谈多位行业专家,耗时一个月的时间,得到了许多有意思的发现:

    传统品牌早期通常会采用经销模式扩展渠道,但百丽很早就布局直营,能更加敏锐地对市场做出反应,渠道力和产品力共同构成早期百丽的增长飞轮,同时直营模式为后来的DTC转型打下基础。

    2013年前后百丽开始增长失速,很多人认为这来自于新品牌的冲击,但最核心的原因,还是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环境的新变化,百丽原有的渠道和产品优势渐渐失效,组织的惯性和滞后性,又导致百丽没能及时调整,面临“内忧外患”。

    私有化后,百丽没有急着调整业务,而是从组织变革入手,利用“中央集权”、“数据治理”和“敏捷迭代”三大策略,将集团组织从原来的“零售驱动”,转变为“品牌+零售”双核驱动。

    新时代百丽DTC最重要的布局,并不是直接采取新渠道、新工具与用户建立连接,而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近万家线下门店和数万名导购作为驱动力,线上线下联动提升用户体验。

    尽管百丽在电商渠道发展亮眼,但电商的人群、数据和组织都很难与原有业务融合形成1+1>2的效果,这也是传统品牌实现全域经营共同面对的难题。

    01 百丽的崛起与偏航

    伴随着改革开放诞生和成长的中国民营企业,有着独属于时代的敏锐和冲劲,在百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市场都在专注于代工出口的时候,百丽勇于押注国内市场、聚焦内销,并且押注在当时独具一格的直营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开拓零售渠道,贴近消费者,再将市场需求准确地转化为产品和品牌,得以准确地把握行业趋势。

    1991年,邓耀在深圳成立中外合资的深圳百丽鞋业有限公司,为了开拓内地市场,将百丽在内地的业务全权交给盛百椒打理,1994年百丽就在内地开设了专卖店,以特许经营的模式发展销售网络,以此杜绝假货、保护品牌。

    改革开放初期,是个产品稀缺、需求大于供给的时代,谁的渠道拓展做的最快最好,谁就能称霸市场。按照当时政策规定,百丽的规模还太小,无法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零售网络,盛百椒就“以小博大”,凭借百丽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先后和国内16家个体分销商签订了独家分销协议,率先建立起四通八达的零售网络。

    2002年内地零售政策放松,百丽就果断成立百丽投资,促使16家分销商走向集中,获得了渠道的实际控制权。在许多民营企业还在依靠分销扩展渠道的年代,百丽却选择了直营模式,2004年百丽集团又收购百丽投资,完成了品牌、生产、设计、零售的垂直一体化布局,使得品牌对渠道的掌控力更强,也更接近市场。

    截止2006年底,百丽在内地的零售店总数达到2776家,以零售额计算,百丽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女鞋零售商,营收高达62亿元。那时坊间人称“中国女人走过的地方就有百丽”。根据2006年的数据,百丽国际应收款周转天数为9.89天,在同类公司中处于较低水平,公司拥有更健康的现金流,反过来又可以大力推进产品力、渠道力的提升,巩固优势地位。当年百丽国际鞋类产品毛利率高达62.9%,远高于国内本土竞争对手。[1]

    百丽三十而立:“鞋王”DTC之路的阵痛与重生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百丽三十而立:“鞋王”DTC之路的阵痛与重生 下一篇:你没做过我们行业,凭什么给我做营销咨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