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奶茶顶流「1点点」为什么掉队了?

    你有多久没有喝过一点点了?

    曾经,这些初代奶茶还是大家的最爱,不知不觉地,这些品牌好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为什么我们不喝了呢?是品牌不行,还是产品不行的原因?

    奶茶顶流「1点点」为什么掉队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近半年来,#为什么人们不爱喝「1点点」了# #「1点点」正在退出奶茶界##「1点点」回应倒闭传闻#等话题冲上热搜。

    而从我们直观的感受来看,当年的奶茶初代网红,是真的不火了。

    「1点点」并非个例。曾经的麦片网红、微醺网红、烘焙网红,也皆未逃过顶流陨落的宿命。

    为什么?这背后可能是一个品牌问题。

    01 品牌靠什么持续增长?

    人文社科的问题,往往是开放式问题,没有1+1=2这种绝对答案。

    当我们问“品牌靠什么持续增长”时,说4P理论毫不过时,讲5A模型同样靠谱。但在研究多种品牌理论之后,我觉得有两个核心因素必不可少,那就是产品和用户。

    商业模式画布告诉我们,品牌其实是在做两件事情,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将其具象化,就是做产品然后卖给用户。

    用户是这样想的吗?其实差不多。每一次消费,用户其实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去雇佣品牌的产品。

    为此,《传神文案》作者空手也曾提出一个公式,品牌=产品+用户。他发现品牌塑造大多都是围绕在“产品”和“用户”两个因子上,无非是有些重产品,有些重用户。

    星巴克的初期阶段,就是“重产品”。

    当时星巴克的领导者想把一杯咖啡从50美分卖到5美元,涨了10倍。怎么做?他们在咖啡杯外壁写上5美元,然后头脑风暴:我们需要往杯子里加入什么东西,才能让这个价格对用户来说物有所值?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为了让人们乐意花5美元购买一杯咖啡,他们把咖啡厅装修更舒适优雅,不仅有皮沙发,还有熊熊燃烧的壁炉。他们还提供数十种咖啡,你点单后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做好。

    lululemon就更“重用户”。一直以来,lululemon都会免费为用户提供瑜伽培训或组织活动。

    2013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lululemon只开了一家展厅。当时这个品牌在北京和上海搭建了不卖产品的展示空间,并且组建小型社区团队与用户形成连接,建立关系。

    直到3年之后,lululemon才开正式门店,并且接连在上海、北京开出3家。

    美国著名营销专家罗宾·刘易斯将这一品牌运营成为“打造共同记忆”。他说,lululemon成功的一大关键在于,努力创造顾客与品牌的共同回忆。

    星巴克和lululemon的案例告诉我们,品牌就像一架天平,品牌塑造则是在产品和用户之间来回摇摆。

    02 什么拖累了「1点点」?

    品牌靠什么持续增长?产品和用户。

    用术语来说,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作为一代奶茶顶流的「1点点」,而下式微,症结可能就在于此。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尽可能延长战略单品的生命周期;第二是探索下一个大单品,实现新品打爆叠加。

    10多年前,粉剂冲调的奶茶大行其道,「1点点」用当天熬制的茶汤、现煮的珍珠,以现泡奶茶成为当时的新式茶饮。四季奶青,则是代表性战略单品。

    当时还没有黄牛排队,但买一杯「1点点」同样需要等上几个小时。

    但很遗憾,到2016年前后,这个行业又开始出现了一堆新的“新式茶饮”。包括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推出了区别于现泡奶茶的鲜果茶。

    此时的「1点点」还是惯性生长,甚至旗下的经典奶茶系列还照旧添加植脂末。

    战略单品生命力消退,但「1点点」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精力去探索下一个大单品。半熟财经就曾援引数据表示,2022年前三季度,饮品行业单个品牌的季度新品平均11款,但「1点点」全年仅有7款。

    再往前追溯,这个品牌2018年上新0款、2019年上新1款、2020年上新3款、2021年上新4款。

    可见,「1点点」没怎么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

    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尽可能吸引更多的新用户;第二是延长老用户生命周期,提升复购和新客转化。

    作为非刚需消费品,奶茶吸引新用户惯用的玩法是跨界联名引流。瑞幸咖啡×贵州茅台、喜茶×FENDI、奈雪×薄盒(范特西),随便列举一下当下火热的品牌,都能拿出联名代表作。

    「1点点」也有联名。去年官方辟谣倒闭之后,其就宣布与《和平精英》联名活动。

    可惜这场联名活动并没有砸出多少水花。《潇湘晨报》当时的报道称,「1点点」联名活动的官宣微博下,评论才32条,点赞也仅有63个。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年轻人为什么开始反向消费了? 下一篇:深度复盘小米汽车传播策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