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谁影响了我的决策?

    你有没有认真想过,我们做决策时,都是如何做决定的?分哪几个步骤,有哪些因素影响我们?这篇文章,作者从自身购买耳机的案例说起,为我们详细拆解了整个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希望能帮到大家。

    谁影响了我的决策?

    朋友说:在公司做内容营销最头疼。

    我接着问,咋了?

    他说,现在各家平台加渠道都比较卷,媒体越来越分散化,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太多,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传播策略。

    过去,大量投品宣广告能带来不错效果,现在同样方法基本不管用,钱会花在长效种草“小桥流水”式的工作上,害得我每天要跟不少KOL、KOC沟通。

    问题是:每次开会老板说“要理解用户怎么想的”,思考决策旅程中变量因子是啥,才能抓住机会。可是,天天研究,越研究越麻木,我可怎么办?

    我听后,除给到情绪价值外,的确也给不到增量信息。

    不过,这两天购买耳机过程中,得到不少启发,我突然意识到决策不是如AIDA模型单一扁平化,而是,动态且复杂的过程。

    因此,我记录自己从开始到最终购买的路径,希望能给从事营销、用户行为研究方面的朋友一些启发。

    01

    如果不出意外,你和我一样,也有过戴坏、弄丢或淘汰耳机的经历。

    虽然我不是什么发烧友,但从开始听周杰伦、周传雄的歌起,到现在,已经用过不少不同品牌的耳机。

    比如说:从上学时,楼下超市3块钱就能买到的耳机,到高端一些的魔音面条耳机、漫游者、SONY、森海塞尔、舒尔,还有苹果的AirPods和AirPods Pro第二代,总共也花了不少钱。

    通过这些经历,我发现,大部分耳机寿命大约是2.5年。

    当然,数字不是固定的。所以,有时候,即便耳机还没坏,你可能因为丢了一边耳机,或者简单地想换换风格,也会决定更换新的。

    我这次买耳机,原因很简单:真的坏了。

    但你可能不知道,对于某类群体来说,耳机真的非常重要。

    分享个真实案例:之前工作中,运营部领导,去找技术部领导沟通问题,他们聊完,运营部领导跟我吐槽,那家伙真能装,上班戴耳机,老板也不说。

    我当时也奇怪,但后来当我开始写作时才发现,他没在装,是真需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

    科普一则小知识:分贝是衡量声音大小的计量单位。人耳朵从完全静默0分贝到耳膜破裂的极限,约140分贝。这个范围内,图书馆声音大约是30分贝;办公室噪音在50到60分贝之间,开放式办公室,噪音能达到70分贝左右,加上来回走动的同事、电话铃声和对话等声音,那全神贯注的状态会更小。所以,具备创造力、高度集中的工作,要保持心流状态;戴耳机,不仅为了保护耳朵,更是提高效率。

    对我来说,同样的道理。

    反过来说,谈到耳机使用,最重要需求是降噪。

    紧接着第二个需求,要看每个人自己的考虑。

    对我来说,第二重要的是价格。

    所以,购买决策主要围绕两个前置条件:降噪价格至于价格,我根据以往购买经历设定了一个心理预期。

    我认为,花大约700元左右,能买到一副质量相对不错的耳机,足够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了。

    因此,我想说的第一点:用户选择产品时,首要动机、前置条件已经有一个固定阈值。

    阈值,并不单纯因为上一个产品贵、便宜,而是经过综合评估后得出的结果。

    02

    那么,第二点是什么呢?

    大搜与小搜。

    什么意思呢?

    大搜,指我会在哪些平台进行产品搜索,比如百度、小红书、抖音、知乎等。这些平台的选择会影响群体决策。

    我买电子产品,以前第一选择是京东。后来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搜索顺序变成了先看拼多多,再看淘宝,最后是京东。

    现在情况又有所不同。

    去年,开始在小红书上看更多种草内容,加上本身有热爱阅读习惯,更喜欢一些扁平化的表达,所以,它排在了前面,虽然我知道上面内容有夸张成分。

    需要注意:每个人选择心智不同。

    我询问身边的朋友,有的人会优先看抖音上博主视频,有的会去知乎搜索评价,最奇怪的还有去微博看别人怎么吐槽的。

    因此,大搜的心智,影响着我们第一个环节的选择。

    小搜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简单来说,看到第一批信息后,会决定,接下来要搜索什么内容。

    我浏览一段时间,锁定几款耳机后,发现最重要问题来了,假设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场景,用认知科学、机器学习中的“递增学习”(Incremental Learning)来表达一点不为过。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营销变成以人为本了,花钱思路是不是也得跟着改? 下一篇:玄学营销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