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如何理解“媒介即信息”?

    如何解读「媒介即信息」这句话?或许要想更深层次地了解这句话,除去字面上的意思,我们还要理解媒介本身对人的影响与改变,以及作为中介物的媒介是在不断进化的这件事。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分析吧,作者还从营销与经营的角度对「媒介即信息」做了进一步的应用解读,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如何理解“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信息,是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的。

    关键词是“媒介”和“信息”。

    媒介即信息惯常的理解,就是字面上的:媒介决定了信息的形式,也决定了信息的内容。但实际上这样理解,忽略了一层:媒介本身对人的影响与改变。

    就是说,我们总是认为是信息的传播产生了效果——影响、改变认知和行动,但实际上媒介本身就在产生效果和影响。

    媒介本身产生效果和影响,是媒介作为“人的器官的延伸”,首先会改变人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

    传播信息的媒介,有时候比信息本身更加重要,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与行为上引入新的尺度、新的速度、和新的模式。

    这里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是先有感知,后有认知,媒介让人在感知的尺度、速度、方式上发生变化。

    人类时刻处于信息传播的环境中,信息传播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如果没有信息传播,人类可能也根本不存在社会这个概念。

    信息通过媒介得以传播,媒介作为一种中介物也一直在进化,媒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类传播的方式和结构。

    01

    我们想象一下,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原始时代,我们要想明白对方啥意思,估计得所有的感官全部用上,说的不好听,就像你要理解你家狗想表达一样的困难。

    要是看过动物世界就知道,应该能明白赵老师旁白说的都是啥,春天的气息在动物界到底是个气息,动物在发情期互相闻着味就来了。

    原始人类就是这样,得调动全部感官来感知外部事物和外部环境,我们也称为自然感知,自然感知即不通过任何中介物,而是自身来获取第一手信息。

    所以,难度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此时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单一,基本就是一对一的。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以及印刷技术后,人类能感知的时空就大了,就像我们今天仍然能去阅读古人的诗词文章,但同样的印刷媒介强化了人类的视觉感官,影响了人类的思考和行为。

    只不过印刷体相对来说,所呈现的是线性、连续、规则和具有逻辑性的,在一定程度将人的思考与情感相分离,使得一切看起来合乎理性。

    尤其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印刷技术的改进是迫在眉睫的,大众化的报纸也在后续被发明出来,被称为第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

    再后来,电视的发明和应用,它着重强调了视觉、听觉的整合,将印刷媒介的单方面的破坏性的视觉独大给平衡了。

    但是人不可能抱着电视机,就像电视机不能只装着一个节目,它所呈现的是非线性、非连续性的、重叠和并列的、直觉性的。

    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入口。

    02

    前面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先改变人如何感知外部,接着才是媒介所承载的信息改变和影响认知的。

    我们不可能面对面的五官是感知世界,世界太大了,所以我们依赖于媒介,但媒介也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反映世界。

    这是因为,任何媒介所提供的信息,都受到其媒介本身的形式和运行规律的制约,任何媒介都不可能对客观世界作“全息”式的反映,而是有选择性的。

    即使选择,也不可能是单纯机械性的反映,不可能是镜像的,而是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或明或暗的带有主观倾向。

    印刷术的出现,让印刷体取代了手写,电视的出现,让画面取代了文字,手机的出现则成为人的生活的另一个入口。

    人在这个过程中会怎么样,我们对外部的感知方式被改变,人也会依赖上这种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媒介本身改变我们的认知方法、思维方式,甚至是整个社会。

    一方面,要求感知越来越即时,写信哪里比得上微信?文字哪里比得上画面?图文哪里比得上直播?而另一方面,权力也在这个过程中被重新塑造和洗牌,公共话语权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逐渐变得碎片化、肤浅化、群体化。

    早在电视媒介出现时,就有人专门写过《娱乐至死》和《景观社会》来思考这一情况,今天人们所指出和讨论的社交媒体和媒介种种问题,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CEO怎么样算是“懂品牌”? 下一篇:基于7Ps营销管理理论中的促销与过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