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0到1,为新公众号寻找市场突围点和运营方向
- 以好友拼团为例,简析活动的前、中、后期
- 海外视频直播APP/多语言语聊APP提交Google Play,Easy Done详细步骤
- 亚马逊总余额为负数有影响吗
KOC激发了营销人的焦虑症,企业该如何进行营销,该如何把握营销原则,才能够达到正面效果,为品牌锦上添花?
最近,有个可悲的笑话:
朋友说:“4A已死”“定位已死”“创意已死”“广告已死”“公关已死”,最近又看到“KOL已死”,我们做的是殡葬行业吗?
其戏谑原由是众人对“KOC”这个新造概念的吐槽。
营销中造概念很常见,瞎编新词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KOC这样一个低能的说法就戳中了集体的敏感神经,甚至引发骂战,可谓是把2019年营销焦虑症体现了个淋漓尽致。
KOL也好,KOC也罢,群嘲背后是营销效能减弱带来的尴尬,我们都知道大品牌掐架后同行小弟死光了,那营销人掐架谁会死?
台前唱戏咿咿呀呀,营销圈内焦虑、喧嚣、失控,其实反映出背后企业或品牌的深层次迷茫和焦虑。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时,营销锦上添花得失无关痛痒;寒风呼啸生死攸关时,营销就是雪中送炭。任何营销动作都显得至关重要,重压之下对营销效能的考量可见一斑。
凤凰磐涅靠自焚才浴火重生,小僧以为,企业要想触底反弹,靠的不是去盲目榨代理商。而应内视自我,最大程度减少营销性偏差,确保花在营销上的每一分钱都能落在实处,确保每一次营销都能为品牌添砖加瓦。
具体来说,小僧认为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回归原点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这是一个过剩消费时代,我们不是缺乏什么,而是不知道该选择谁。
中国网民每天产生300亿条信息,娱乐八卦、健康养生、知识干货大量信息不断喷涌,漫画、短视频、现场直播随时可看,你的广告在这些信息中有什么吸引力?光2019年一季度中国开业的全国首店品牌就有50多个,你的品牌在这些品牌中影响力和竞争力又如何?
品牌存在的意义是将你从众多商品中被差异化识别,品牌价值的本质也并不在于品牌本身,而在于消费者对品牌的清晰认知,包括形象识别,品质、情感的认同以及精神理念的归属等。
做了那么多年营销你的品牌为什么没有品牌力?甚至你的品牌都不能称之为品牌?
营销想一出是一出永远做不出品牌来,传播跟风竞品、学习爆款也不行。每天忙忙碌碌,各个渠道通发稿件,各个平台同步短视频,一有热点就通宵跟进、各个节日发海报比洗脸都勤快……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很辛苦,很勤快,但也很无奈,因为这些产出可能大多成为了信息垃圾,仅此而已。
回归原点,明白你的品牌是什么,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因什么而存在。
现在的消费者买东西并不是单纯的需要什么东西,他们消费为悦己、为人设、为社交。
想想你的品牌有资格让这些人翻牌吗?
做营销要时刻谨记初衷,明白每个Campaign、每篇稿子、每个短视频对品牌的积累和影响。
要保持品牌清晰的形象,千万不要随便给自己品牌贴标签,标签越多越是负累,每天东扯西扯的那是电线杆。不要想着今天又要推广什么,多想想有哪些是可以不做的,化繁为简,直戳重点。
卖产品就做好功能向利益的转变和输出,做品牌就立好形象和人设,不要做产品的时候还要纠结品牌,做品牌的时候非要硬插功能,品效可以协同,但有人告诉你品效合一,请直接把他拉黑。
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更要回溯原点,埋头苦干随波逐流很容易偏离方向而不自知!
二、找准平衡点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但现实是,大多企业有意无意把消费者当垃圾广告接收器或提款机。
很多企业感叹现在的消费者变精明了,其实倒不是消费者变得多机智,而是有些企业早已经故步自封跟不上时代了。
你说经营了十几年的大品牌岌岌可危卖不出货,被一个刚冒头两三年的品牌抢了生意,这是消费者变精明了,这种论调你敢说我真不敢信。
不是消费者成精了,而是企业变钝了。
或者说企业嘴上伟光正,其行动却很诚实——只盯着别人口袋。企业是为了盈利没错,企业是在做生意也没错,但本末倒置了自己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大错特错了。很多企业缺乏对自己地位的正确认知,虽知道现在不是僧多肉少,但潜意识中还是把消费者当弱势一方。
就比如你所谓的内容营销就是在自己的平台发广告,你所谓的经营用户就是天天在自己的平台发广告,所谓的社交营销、短视频营销等统统都是挖空心思发广告,就这样还幻想着消费者会跑过来跪舔,会成为你的粉丝,然后下单最后还期望着他会在票圈推荐一波。
这是在用行动的勤奋弥补思维的懒惰,并且幻想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
找准自己跟消费者之间的平衡点,没必要跪着做企业,但起码要握手做生意。
上一篇:从成本思维反思:如何做大品牌 下一篇:没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