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ostco的效仿者这么多,却始终无人能出其右?本文将以“营销聚焦”为核心,分析Costco的营销战略以及其4P战术是如何配合落地的。
想必Costco的事情大家已经非常清楚了:8月27日,Costco在上海开业,结果因为人太多,只开张了3个小时就被迫暂停营业。
随后的时间里,这条带有中国特色的喜感新闻被社会、财经、营销、电商等各类媒体用各种角度点评了一个遍。但以我有限的阅读来看,点评无外乎是从中国大妈惊人的购买力以及Costco的各种零售战术角度展开,超惊人的低价产品和会员制一夜之间被大家奉为神话。
原来Costco的被学习范围还仅限于零售圈、电商圈以及各位互联网大佬的口中,现在竟有一种沾了大爷大妈的光,成功出圈的感觉。
但从营销的角度来看,Costco真正起作用的,绝不只是表面看到的低价产品和会员制这样的战术,更多在于Costco的营销从战略到战术都围绕“聚焦”二字进行,而后者才是更值得每个市场人学习的内容。否则的话,为什么Costco的效仿者或者同行者这么多,始终无人能出其右?
下面,我将以“营销聚焦”为核心,分析Costco的营销战略以及其4P战术是如何配合落地的。
一、营销 4P 聚焦价格早在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了著名的营销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推广(Promotion)的营销要素组合,虽然后面营销理论发展也创新了这么多年,但基本没有逃离出这个框架。
最强的营销元素组合,当然是4P面面俱到,个个领先,但是这样企业总体成本也会随之提升,带来的结果会是部分消费者无法承受的“高价”,继而流失这部分消费者。
而在实际的市场中,消费者只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买到最划算的商品。这意味着企业和其目标消费者必须在“消费者成本问题”(即,消费者能力)上达成某种共识,才能成功交易。比如:消费者只能也只想花费35元就买到一整只烤鸡的时候,企业在认可这一点的基础上,通过产品、价格、渠道和推广的组合来完成这一交易。
而Costco则是在消费者价格敏感的基础上,通过更大规格的产品、量贩式的售卖来降低产品价格,达成消费者关键满意项,同时用不太便利的地理位置来降低渠道成本,不花钱在媒体上打广告来降低推广成本。
这就是Costco的“价格聚焦”,1498元一瓶的茅台酒,14万不到的Prada tote bag——以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低价”来吸引、黏住消费者,并让消费者成为其“低价”的传播者。
为什么走低价路线很多,Costco的“低价产品”却成了引流款,成了传播项,成了取胜的杀手锏?
因为足够聚焦。Costco聚焦在“低价”层面,做到了极致。
零售是什么?面对终端消费者的商品售出,终端消费者千千万,意味着零售网点千千万。零售之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且通常都是价格战。
今天你降一块,把消费者抢走了;明天我降两块,消费者又回来了。
零售的价格战,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成本战,还是建立在消费者能够直接比较二者价格的基础上,比如同样开在你家楼下的两家社区夫妻店。
这是建立在消费者比较得过来的情况下,而今天的消费者面对的零售比以往更多,线上线下一大把,消费者比较的成本急剧上升,既考验搜索能力,也考验数学能力。
所以,这个环境下,你的价格只低一点点,产品只比别人好一点点是没用的,这一点点的优势会被无数的信息噪音给消弭掉,根本无法被消费者所感知。而必须是把所有的优势集中到一点,帮消费者聚焦信息,让消费者感知你的优势。
对于Costco而言,低价就是能被消费者聚焦感知的优势。
产品、价格、渠道、推广,这里面任何一个环节的优势放大到行业第一,你都可以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比如:iphone的产品能力做到极致,可以打破渠道的限制,也不需要铺天盖地的明星广告,果粉们愿意花高价找代购来买一台iphone。
小米手机的价格,OV的渠道与推广都有这样的能力。
当然,如果你占据的是行业制胜的关键因素,首先是恭喜你。但这也不意味着别人完全没有机会。因为总有你能力覆盖不到的地方,这就是细分市场的机会。
二、细分市场,聚焦中产虽然我整体市场上打不过你,但我可以通过优势的组合在局部市场上打败你——我Costco在50000个SKU打不赢你沃尔玛,那我就聚焦在5000个SKU上打爆你。
这就是聚焦细分市场的意义,古今中外,都有很好的例子。
“田忌赛马” 讲的其实就是如何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故事。
上一篇:广告监测平台(一):用数据说话,详解广告监测 下一篇:没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