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从LOGO到感官LOGO:如何让用户一眼就记住你的品牌并购买

    从LOGO到感官LOGO:如何让用户一眼就记住你的品牌并购买

    LOGO在品牌传播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那一个好的logo需要符合哪些原则呢?除开logo,还有哪些方式能让消费者快速辨识出某个品牌呢?

    读前思考3秒:

    你能立刻说出你公司的logo长什么样吗?

    几乎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专属的LOGO。

    你知道麦当劳的LOGO是什么吗?

    可能你很快就回答出——“黄色M,金拱门!”

    而如果有人问你家公司或品牌logo是什么时,你能快速说出来吗?

    LOGO在品牌传播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那一个好的logo需要符合哪些原则呢?除开logo,还有哪些方式能让消费者快速辨识出某个品牌呢?

    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和你聊聊。

    一、品牌LOGO的原则

    笔者上次文章写了品牌取名的话题,其实LOGO和品牌取名是类似的思路,好的LOGO也会为你节省一大笔品牌广告费用。

    (PS:由于我不是专业做设计的,LOGO具体设计步骤和其他设计相关的方面就说不了,篇幅原因,这里就从品牌传播方面来简单说一下我认可的LOGO原则。)

    在现在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LOGO最重要的作用也是降低传播成本——让别人在众多品牌LOGO中能一下子认出你、记住你,还能形成听觉词语被口口相传。

    识别成本-能一下子认出;

    记忆成本-容易记住;

    转述成本-容易说给他人说。

    而想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尽量使用消费者已形成记忆认知的具像符号。

    比如:前段时间有个深圳朋友的营销策划公司要换新LOGO,给出了三个LOGO选择:

    从LOGO到感官LOGO:如何让用户一眼就记住你的品牌并购买

    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

    当时的结果是很多人选了图一,原因是好看、有美感。

    但我选了图三,为什么?

    因为前面说了,LOGO(或品牌名)要能降低传播成本,那么首先要让别人马上辨别出你、容易记住且容易然后形成听觉词语说给别人听,再去讨论其他美感等问题。而容易转述的前提就是你的LOGO要容易记住才行,所以用我们熟悉的图像符号做LOGO是最好的。

    你试想一下,如果身边的人或者你的用户想帮你宣传推荐,你觉得上面图三和图一二相比 ,哪个更容易转述给别人听?

    很显然是图三。

    虽然图一二的“J”形更简单,有“美感”,但是图三的“姜太公”符号更有识别度,看了容易记住(图三的姜太公钓鱼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已形成记忆符号),也容易转述——“那个姜太公在钓鱼的LOGO就是姜太公公司啦!”。而且,图三也更符合“姜太公”这个名字的寓意。

    而如果是图一或图二,他人转述时可能会出现这样:“那个像J,还是有点像勾…哦,不对,好像是彩带的图就是姜太公公司……”

    (当时因为LOGO这个事,我和这位朋友在微信上断断续续地交流了两天…不过最终他们经过讨论,还是选了图3。)

    还有最近被人褒贬不一的“得到APP”新LOGO——猫头鹰,这个毋庸置疑是比“得到”过去的LOGO更能让人辨别与记住(虽然我个人第一眼也觉得不好看,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

    从LOGO到感官LOGO:如何让用户一眼就记住你的品牌并购买

    改了名后,现在我一打开手机界面,更容易找出得到APP

    所以,品牌LOGO最重要的原则是能一下子认出,容易记住和容易转述给他人说,再考虑哪个更符合品牌策略与寓意等方面。

    你觉得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让你快速辨识出某个品牌?

    下面和你说说一个非常有效的“感官logo”话题。

    二、利用多感官打造自己的“感官logo”

    前面所说的logo是品牌商标的视觉化符号,通过logo可以让用户辨识出某品牌。但如果从传播与辨识上来说,视觉化的logo并不是品牌唯一的感官形式。

    马丁.林斯特龙在《感官品牌》提出品牌具有五种感官形式——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暂且叫这种形式为“感官LOGO”。

    比如:现在的苹果手机,即使是抹去该苹果的logo图标和名字,相信大部分依然能够快速地认出这是苹果品牌的手机。因为苹果手机的铃声(听觉)、外观设计和屏幕界面(视觉)、操作体验(触觉)等,都是苹果手机的感官logo。

    从LOGO到感官LOGO:如何让用户一眼就记住你的品牌并购买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如何避开网红营销那些“坑” 下一篇:没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