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不同的渠道,为什么养着不同的文案?

    把合适的文案投放到适合的渠道。

    不同的渠道,为什么养着不同的文案?

    同样是广告投放渠道,为什么投朋友圈和投百度,文案内容总是天差地别,百度的关键词广告总显得那么恶俗,微信的朋友圈广告却逼格无限?

    同样都是电商平台,为什么淘宝的直通车文案简洁明了,而小红书里的产品文案却总事无巨细?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差异?

    我的答案是:归结于文案的目的

    实际上,根据要达成的目的不同,互联网广告可大致划分为两种:展示类广告、兴趣类广告。

    (一)

    在PC互联网时代,搜索是互联网的主要入口。用户搜索信息,搜索引擎反馈搜索结果,同时展示广告。这一商业模式曾独霸了互联网广告圈很多年。

    不同的渠道,为什么养着不同的文案?

    这类广告我们称之为“展示类广告”。除此之外还有淘宝的直通车、竞价排名等。

    之所以称之为“展示类广告”,是因为这类文案的形态基本以展示产品的卖点为主,它的大前提是:用户需要我们的产品。

    啊?为什么啊?做营销,不应该是先假设用户并不在意自己的产品,然后再通过努力让用户尝试并购买吗,这里怎么反过来了?

    我们都知道,标准的用户决策模型是这样的:需求识别——搜索信息——方案评估——购买。

    不同的渠道,为什么养着不同的文案?

    但在搜索行为之前,“需求识别”这个环节一定已经结束了——只有存在某种需求,人才会主动去搜索。

    因此这时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卖点直接告知用户,而不是再做一遍无用功,重新唤起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百度关键词广告,都带有“自卖自夸”的属性。

    不同的渠道,为什么养着不同的文案?

    不同的渠道,为什么养着不同的文案?

    然而,当移动互联网浪潮袭来,每个独立的APP都变成了流量入口,使得搜索引擎再也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而这带来的就是,衍生于APP内容之外的广告百花齐放,形式变得多种多样。软文、Banner、开屏、贴片、原生等等,不一而足。

    这类广告,可被统称为“兴趣类广告”。它跟“展示类广告”最大的不同,是用户在打开某个APP之前,并没有明确的购买目的。

    比如在刷知乎之前,你并没有购买的任务,但刷着刷着突然看见了这条日语教育广告,就有可能就会产生学日语的兴趣。

    不同的渠道,为什么养着不同的文案?

    “原来玩手机的功夫,就能把日语学了,点开看看”

    这就是兴趣类广告与展示类广告的巨大差别:兴趣类广告的目的不再是告知卖点,而是激发兴趣,吸引点击。

    那么,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文案就需要从决策模型的起点(需求识别)出发,全力激发兴趣,以唤起购买需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几年的百度会如此焦虑——在PC互联网时代,百度坐拥着流量最为充沛的搜索引擎,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却鲜有拿的出手的APP,严重缺乏移动端流量。

    不同的渠道,为什么养着不同的文案?

    (二)

    理解了上文的逻辑,就不难理解搜索型电商与内容电商之间的本质区别。

    先问你:什么时候你会打开天猫的APP?

    很多情况下,是有明确购买目的的时候。

    比如我想买个剃须刀,我会打开天猫,在搜索栏键入剃须刀(信息搜寻),然后开始比较N多款剃须刀(方案评估)之间的优劣,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下单(购买)。

    与此同时,决策模型直接跨过了“需求识别”环节,变为:“信息搜寻——方案评估——购买”。

    不同的渠道,为什么养着不同的文案?

    在天猫上,因为用户的决策流程是从“信息搜寻”开始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其把划分为“搜索型电商”。

    这就回到了我们上面讲到的“展示类广告”,你会发现,其实天猫直通车跟百度竞价排名的模式是非常类似的。淘宝商家也不必重新唤起需求(既然搜到你,就一定是有需求的客户),只需在“信息搜寻”、“方案评估”这两个环节下功夫即可。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网红营销,如何影响用户行为的心理要素? 下一篇:没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