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后真相时代:如何“欺骗”消费者?

    当真相不再被重视,谎言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利器。

    后真相时代:如何“欺骗”消费者?

    英国《卫报》早两年曾用一句话,稍极端的、苦讽的描述这个时代: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只要谎话说得毫不犹豫,就能称王称霸。不诚实地越明目张胆,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壮大成功。

    2016年世界政坛上发生了两件大事:英国脱欧、特朗普胜选。

    在英国脱欧公投中,留欧派为了赢得公众的支持,摆出了一大串数据:脱欧后将失去95万个工作机会、人们工资平均每周下降38英镑……但是,公众对于这些事实数字并不敏感,反倒是脱欧派利用了口号、情绪去成功引导公众。

    特朗普当选也暗含这个逻辑,特朗普竞选说了一大堆谎话挑起民意,事后查出真相时,人们对谎话并不在意了。

    2016年末,《牛津英语词典》将“后真相”列为当年的年度词汇,并定义为:

    诉诸个人情感和信念,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后来国内媒体报道时,多用词为“西方后真相”,似乎那个时候后真相跟国内还没什么关系。

    不过,近两年应该有一部分人能感受到,国内后真相也渐弥漫。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对后真相有一个更直白的解释:

    “后真相”是指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

    看了这个解释,一下就清晰了。

    一、消费者很容易被牵引

    或许你已经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确已经步入了后真相时代。

    比如,隔三差五的社会性热点事件,人们都是作为观众涌上去吐槽、谩骂、语言攻击、赞扬等;但是没过几天,这件事热度下去了后,大多数人就遗忘了,没人去追踪关注真相。

    人们在意的是参与和情绪发泄,并且情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而事件的真相和后续发展,没什么人去持续关注。

    除非是跟事件紧密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公众在事件里面仅仅是一个情绪发泄的观众而已。

    这是怎样一个画面呢:大众群体成了一个容易被调动的情绪发泄群体,像干草荒原,挨着火星子就着,人们一窝蜂参与,一窝蜂退出。

    当一个热点事件出来后,大众群体涌上去谩骂、指责,充分宣泄自己的感受,然后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等下一个热点事件出来的时候,又是重复这个行为。

    事后呢?

    在乔碧萝事件中,被证明是故意的营销行为。

    一个不知名主播的故意设计,就能引起社会性的大热度,带动千千万万人参与,这之前都是假相包裹,哪有人知道?而且,即使后来知道真相,乔碧萝重开直播,反倒是吸引人的好奇心,依然很多人捧场。

    真相在这里显得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普通大众带来话题、社交行为,和宣泄情绪。

    大众群体在这个社会表现得更像一个团体,更像聚合起来的一个人,看似万千个体,实则更像是组合起来后判断力下降的蚁群、蜂群。

    操纵者给一点甜头,调动一个情绪,消费者就跟着一窝蜂地涌上去发泄,背后的真相完全不了解。

    因此,群众在这个时代就更容易被一些媒体、营销者、权力者利用。

    如果本就是社会爆发的新闻事件,公众参与也就算了。而更多的事件则是背后有人去操纵、引导,这个时候公众成了被引导的蚁群,指哪就往哪走。

    公众迎来了大众媒介后的第二个容易被牵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消费者变得更好“骗”了。

    基于此,营销者有机可乘、大肆其道。

    二、如何“欺骗”消费者?

    营销者瞅见了这样的消费者,怎么能错过呢?

    既然消费者容易被引发情绪,那么营销者正好利用这些特点。

    如何欺骗消费者?

    正如史教授对于后真相解释,营销业的手段表现为:断言、争议、圈内刷屏、故唱反调、挑动情绪……用这些手段吸引客户,刺激反应,吸引关注。

    拿断言手段列举说明一下。

    断言:这是营销公司和营销媒体最喜欢用的套路。

    极化观点,引起客户和消费者注意。只要按我说的做,品牌就能发展壮大;只要用我这方法,就能取得增长;你没成功,是你没按我说的做;我们的方法是最好的路径,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客户看到这些观点,总有人是要上当的。

    相反,如果你陈述事实:我们全力去做,大概率会帮助品牌取得增长。客户听后,内心毫无波动。而事实是,大多数营销公司都是小概率地帮助了客户取得增长。

    所以怎么办?没法讲事实,只能断言。

    营销媒体呢?则为更甚。

    标题都是极化的肯定,或是极化的否定,或是直接断言。这种极端观点扎人扎得疼,总有人跳出来反驳。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合理运用“损失厌恶”,让消费者买下产品 下一篇:如何让顾客感知价值?这里有5个方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