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没有消费场景,获客只是碰运气

    商品往往关注营销如何做,却忽略了背后的场景。

    没有消费场景,获客只是碰运气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重新思考,做品牌过程中被很多企业家忽视的一种力量——消费场景。

    没有消费场景,品牌就是空中楼阁。

    一、消费场景是定位背后的定位

    你生活中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烦恼:

    去超市溜达一圈,却空手而归什么都没买;

    遇到重大节日,例如结婚纪念日、父母生日,就头疼应该送什么好;

    合作伙伴到访,该去楼下哪家餐厅好?

    第三类情形我就常遇到,火山公司在深圳南山华侨城创意园,虽然园区餐厅众多,但适合待客的不过两家,每次只能重复去,久了总会生腻。

    话说为什么就不能选择其他家呢?

    不是不好吃,只是因为其它家消费场景不对。

    约客户吃饭,他爱吃什么很重要,可更关键的是希望环境能安静,适合商谈,档次还不能低,但创意园这边大部分餐厅以休闲热闹居多。

    我们提到餐饮行业,按传统开餐厅的思路,最重要是先定义好餐厅的品类和档次,即我主打什么菜系,招牌菜是什么,人均定价多少。

    但是,做到这些可能远远不够。

    定义好餐厅的消费场景,再围绕场景去落地餐厅的菜品、价位、空间、服务。这事要比你“卖什么”、“卖多少钱”更重要。

    品类是公开的定位,消费场景则是定位背后的“定位”。

    约客户、见闺蜜、相亲、约会、家庭聚餐、肚子很饿或不饿……同样一个消费者在不同场景的下的消费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你带着爸妈小孩一家三代人去逛商场,很可能会选西贝;

    如果你是一个人随便逛逛,可能去选择吃乐凯撒一人食披萨;

    如果今天团队聚餐,首选的场景是有特大包房。

    没有消费场景,获客只是碰运气

    顾客表面看是在挑食物,实际上是挑一个更适合当下需求的吃饭场景。消费场景下需求可能很少被客户直接表达出来,但会深深刻在顾客的潜意识里,并在很多时候主导着他们的决策。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服务的项目,都是先要找到核心消费场景,然后再反推得到我们的目标人群,以及产品、价格、渠道、形象等。

    二、消费场景里隐藏着决策动机

    说到吃饭,我们必提大众点评。每当你不知道吃啥的时候,就会下意识打开它。而实际的使用情景通常会这样:我们经常要在上面找好久,才能最终决定要去哪一家,这是为什么?

    我们看美团搜索页面,最顶端分类筛选栏中,有分区域、分菜系、分口味、分价格、分评分高低等让你选,但很可惜的是,唯独没有“按场景”这个分类标准。

    没有消费场景,获客只是碰运气

    回想每次挑地方吃饭前的场景:你很可能对今天吃什么菜、什么口味、多少预算、甚至地理位置都没有硬性要求。

    首先你要考虑的是我今天是和谁一起吃饭,我得要找个适合咱俩待的地方吃;又或者我去到某个城市,就不想吃连锁品牌的,就想吃本地特色的。对吧?

    可是大众点评并没有给用户提供这个选择入口,又或者入口深很难一下找到。

    所以,大众点评完全可以在显要的位置,加一个“按场景”的分类。例如尝遍当地特色、适合宝宝、适合宴请、适合约会、适合团聚等等,让用户可以快速锁定目标做出决策。

    也许大众点评已经在这样做了,又或以后会有人新开发出一个内容APP来:以消费场景为导向的、小红书版大众点评。

    同样逻辑,有一个细分场景做的非常好的APP:南瓜电影(推荐电影爱好者安装)。除了它本身内容经过精心筛选、有意倾向小众化电影、搜罗全世界未在中国公映的好电影外,对电影的分类也是下了大功夫。

    传统电影视频播放网站的分类,无非是按类型分喜剧、悲剧、爱情、动作等,按地域分为港剧、内地、日本、泰国、欧美等,好一点的还会有热门排行榜、豆瓣排名版。

    但是南瓜电影呢?非常懂得从细分的消费场景出发做产品分类。

    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新电影上映,大部分人看电影之前没有明确目的说我要看哪一部,都是结合当时的情绪、场合、同伴等背景选择最合适的。

    昨天七夕,南瓜电影就会有“七夕专区-唯美爱情电影”;当下正热映《烈火英雄》它有“逆火而行的消防英雄电影”;情绪不佳时就有“治愈人心系列电影”;宅男们一个人时有“男人们无法征服的美女电影”;一家人一起看时有“阖家欢乐的动画电影”……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没有消费场景,获客只是碰运气 下一篇:关于制作H5,我有几点经验要与你分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