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研究100+品牌,总结30条做好「内容」的思考和建议!

    内容营销是品牌运营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作者以品牌营销工作者的身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观察,总结出在内容方面的思考与建议,适合关注内容营销的小伙伴阅读。

    研究100+品牌,总结30条做好「内容」的思考和建议!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把之前的一些关于内容营销的心得总结成30条随记,分享给大家:

    01

    内容营销不仅是一种营销手段,更是一种战略思维;内容建设不再仅是品牌营销部门的事情,而是企业的一项“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系统工程。每个部门都应该充分发挥合力,以消费者为核心共同生产打动人心的优质内容,共同看懂,上下一心。

    02

    内容营销【 1%法则】:互联网上1000个人,只有10个人会创造内容,另外100个人会互动,剩下890个人浏览。内容打造,聚集用户,要想清楚你要在哪个群体聚集势能,不要想着所有人都喜欢你。

    03

    内容营销,要么做「快消品」,要么做「奢侈品」。要么好玩,有趣、更新快;要么死磕、打磨,成为高岭之花。

    04

    围绕风格、理念、价值观等精神内核,品牌需要建立起一套稳定的内容体系,并坚持内容沉淀与品牌的长期捆绑。

    05

    要把品牌内容拆解得更细和形成更聚焦的统一表达。比如花西子一上来就没有向消费者传递东方美学,而是把美拆得很点面,拆解成消费者可以理解的内容。所以它推的第一个概念是以花养妆,到后面品牌把口红做成微雕工艺,就是传递符合古老东方的文化象征。

    06

    大到行业生态,竞品情报,消费者心理,小到用户需求,视觉把控、文字创意,更高级的内容是连接市场策略与销售转化的中轴,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具象呈现与浓缩,这才是内容的真正价值所在。

    07

    不要吝啬对于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因为它能够决定品牌的势能、厚度、高度

    08

    内容营销是一种没有天花板的流量入口,它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引流价值,,每一次触达都是对用户的及时唤醒与链接。而品牌只要有能力向消费者输出优质内容,就有有机会打破流量封锁。

    09

    品牌在打造产品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产品的硬实力,也就是它的实际功能,例如优质低价、颜值高、体验好;产品的软实力,也就是它的内容基因,例如价值观、话题性、趣味性等。

    10

    内容营销永远在产品研发前面,而不是在后面。你在产品端的内容运营能力,将直接决定产品的销量。如果你把一个产品都生产完了,才去想你的卖点,你的内容传播,你的场景使用,黄花菜都凉了。

    11

    内容运营就是生活里的放大镜,通过捕捉细节来回归产品本质,从小事和细节里提取信息,然后放大成消费者都能明白的语言,用契合品牌或(产品)的文字和特定的消费者进行精准沟通。

    12

    优秀的产品卖点提炼,既能体现产品的核心优势点,又能反映与竞品的错位差异点,更能直击消费者需求的痛点、爽点、痒点。

    13

    要思考:你的产品呈现出来的卖点是不是与消费者真正的痛点相结合,能不能解决他的实际问题?能不能在吵杂的噪音声中脱颖而出,把产品“价值引爆”,让消费者产生信任和购买的欲望?能不能让他们有转发二次传播的动力?

    14

    品牌做内容输出的初衷,都应该以一颗对待消费者如初恋的心,熟悉产品,洞察消费者。

    15

    每一个推广到消费者面前的产品,都要代入消费者的角色,感同身受地去提炼我们的消费者真正的诉求是什么,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路径是如何演进的,再通过内容把每一个场景、每一种体验跟消费者传达出来。

    16

    “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但其实不是产品自己能说话,而是在产品酝酿之时,就开始注入“内容基因”,也就是“从产品研发即注入营销”,让商品自带内容营销。

    这里面包括:

    研究100+品牌,总结30条做好「内容」的思考和建议!

    17

    构建消费者关系的过程中,用户是品牌发展最重要的伙伴之一,而让用户传播品牌故事,创造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品牌故事,更能赢得用户对品牌由内而外的信赖。

    18

    品牌在与用户共创产品的过程中,会得到产品研发和用户痛点的洞察思考,助力内容生产。同时,优质内容会激发用户共创,从而在不同社交平台之间沉淀传播,提升内容生产效率。

    19

    打造内容一定要思考这些事情:自己怎么建游乐场,让用户很开心。怎么和用户在这个游乐场,一起玩得很开心

    20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研究100+品牌,总结30条做好「内容」的思考和建议! 下一篇:客户洞察,真不是“洞察”这么简单(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