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为什么还在沉迷产品功能升级的人,很难做出爆品?

    不论你是做哪个领域的,新消费品牌总是一个恒久的话题,那么新消费究竟新在哪里呢?品牌们都在不断创新,但却很难打出爆品?本文将分析还在沉迷产品功能升级的人为什么很难打出爆品,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还在沉迷产品功能升级的人,很难做出爆品?

    不论你是做哪个领域,新消费品牌是如何长出来的总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这几年来新消费一直很热门,这个“新”究竟新在哪里各有各的说法。

    有人说“新”在消费分层,对于生活必需品消费降级,对于奢侈品旅游数码等体验型产品消费升级。但这样就解释不了为什么出现一整根熬夜水,吨吨桶这种针对喝水刚需需求的爆品频繁出现。

    有说“新”在前沿技术和媒介搭建成的场景。但是如果单单从技术出发就解释不了很多像故宫文创的“初雪”调味罐,完美日记国家地理眼影这种低技术含量但爆火的产品。

    那么新消费究竟新在哪呢?

    其实新消费并不是指新的产品设计,而是这些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价值。

    如果说过去的消费者看重产品能解决问题,现在的消费者看重的是产品带来的情绪价值。

    我在4年前的一篇文章《这个时代的中产消费者们究竟要什么》里面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但是那篇文章主要分析过去不存在的新需求。

    这篇文章我会和你分享在新消费这个命题下,怎样做爆品。

    01

    新消费的出现,往往和消费路径的改变密切相关。

    在经典的购物路径里,一般人有需求时会自然而然想起相关的品类,比如吃火锅怕上火,就想喝凉茶。如果这个品类有强势的品牌,消费就会直接买那个品牌的产品,比如王老吉。

    但是近几年内容电商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购物路径。当你要购物,第一时间不是打开淘宝,而是上小红书看看。

    这是一个大趋势,从“场景需求-找到产品”变化成了“产品内容-匹配需求”,也就是从“人找货”变成“货找人”。

    相应地,原本在找产品这一步发挥最大作用的品牌(作为大脑决策的捷径),在新链路上的角色变弱,才有了新消费新品牌的机会。

    如果说传统的营销是告诉消费者你的产品功能有多么牛,并让消费者相信你,那么新链路上的营销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一下子喜欢上你。

    原因很简单–消费者看到一款产品的时间非常短。

    你可能会说员外这个好玄学啊,我连谈朋友都做不到让每一个人一下喜欢上我,产品怎么做到呢?

    这里我想和你分享一个案例,看看乐高是怎么从玩具帝国跌落谷底,然后重新成为那个孩子一看就喜欢的玩具,相信你会有所启发。

    为什么还在沉迷产品功能升级的人,很难做出爆品?

    乐高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公司,这家公司从20世纪初诞生开始一直表现得很不错。到了1992年,乐高的全球积木市场份额达到80%的历史巅峰,但背后却有巨大的阴霾。

    1988年,乐高“自锁积木”的专利到期,马上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各种低价仿品流入市场,再加上电子游戏开始风靡,挤占了大量儿童游戏时间,造成了公司1998年首次年度亏损。

    面对压力,乐高做过两个重大探索。第一个是直接向电子游戏靠拢,推出虚拟积木,在研发建模上付出大量成本。然后乐高做出第二个尝试,让自己变得更复杂高端,与低价仿品差异化。它推出新的电子教育玩具“探索系列”,加了滑轮等新元素,长得完全不像乐高。

    消费者对这两个方向并不买账。乐高犯的错误在于只把目光放在了竞争对手身上,而忽略了自身优势:与电子游戏比可玩性,把积木简单的乐趣复杂化。

    到了2004年,乐高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挽回了颓势–回归自己的核心优势,做好乐高积木。它们开发了社交乐高积木(如棋盘游戏积木),开发孩子社交拼乐高的场景。然后开发IP故事,与更多电影动漫IP合作推出限定款积木。

    我说乐高的故事并不是为了讲如何做积木玩具市场,而是想和你分享引领这次大逆转背后的成功战略–做明显是乐高,但前所未有的产品。

    为什么还在沉迷产品功能升级的人,很难做出爆品?

    同样,要想创造新消费爆品,就是要做一眼看得见好的产品,具体来说就是“明显是这个品类,但是前所未有的产品”

    02

    很多人容易把创新等同于新奇,做看起来不一样的产品,但往往很难成功。

    因为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你既不能把一个产品从外观上变成消费者陌生的物品,又要做到一眼看得出前所未有,这需要你把握好平衡。

    为什么还在沉迷产品功能升级的人,很难做出爆品?

    上面这些外形做得无比炫酷的产品会失败呢?其实恰恰是因为它们长得不像任何我们熟悉的工具。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我们的好感与熟悉感密切相关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告别营销八股文,重新认识内容营销 下一篇:基于7Ps营销管理理论中的促销与过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