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5个案例,看“反常识”增长路径

    在新消费时代,品牌如何找到增长路径?品牌是需要伴随流量还是摆脱流量?本文从如何创造品牌力、跳出流量裹挟,用长期的眼光看未来的方面给出了许多建议。

    5个案例,看“反常识”增长路径

    新消费走到了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指向两种不同的结局——有的品牌伴随流量更迭速生速死,有的品牌挣脱流量裹挟,找到新的增长路径。

    最近在与操盘手的对谈中,感觉到强烈的“流量焦虑”。流量风口一茬接一茬,但不少擅长做流量的品牌,却纷纷陷入资金链断裂、利润为零甚至为负的困境。许多消费品牌在性价比方面已卷无可卷,却依然难见增长。

    当市场归于理性,怎样才能在离开补贴、促销后依然能获得复购,让用户真正记住?品牌首先要做的,可能是摆脱流量陷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新消费品牌在线上达到一定规模后,都纷纷拓展线下门店,投放分众梯媒等线下广告。

    本文拆解了妙可蓝多、Ulike、空刻意面、泰兰尼斯、德佑等5个成功通过“双微一抖一分众”模式打开品牌增长新路径的案例,解开了品牌的三个迷思:

    流量成本上升时,有品牌才有议价权。品牌力不仅体现在“知名度”和“品牌联想”,还能帮助品牌撬动线上资源,节约流量成本;

    如何构建品牌力,是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论的。合理分配预算,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

    一个真相是:线上规模x亿的品牌,在线下可能无人问津。实现破圈和防卷,品牌才能获得持久的增长。

    一、流量红利终将见底,有品牌才有议价权

    全球知名数据洞察和咨询公司凯度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排名前 100 的品牌都有一个共性,即 70% 的销售来自品牌知名度, 30% 来自于短期的促销和流量转化。如果短期促销带来的销售过多,利润就会减少。

    流量越多死得越快?5个案例看“反常识”增长路径

    这与刀法的动势能理论不谋而合。

    动能品牌的底层逻辑是“多快好省”,核心是“效率”,消费者想要什么,就更快、更准、更好地提供什么。动能品牌的销量可能起量很快,但很难稳定增长,尤其是当流量变贵,起于流量的它们也容易败于流量。

    5个案例,看“反常识”增长路径

    如今困于流量的品牌,大多属于“动能品牌”。红利时代做规模容易,但依靠烧钱补贴换流量难出利润。而利润恰恰是品牌得以长期生存的痛点。

    势能品牌的关键是营造品牌稀缺感和价值感,从而创造品牌溢价。但这类品牌刚起步时一般体量不大,规模扩张后又容易损害品牌力。

    动势能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事实上,品牌实际操盘过程中,一定是动势能结合的。就像优衣库,就是一个既有动能,又有势能的品牌。动能品牌想要摆脱流量焦虑,关键就是找到势能的转化路径。

    在这方面,已经有品牌做出成功尝试。比如妙可蓝多、Ulike、空刻意面、泰兰尼斯、德佑等品牌,线上利用“双微一抖”为代表的媒体传播音量、话题种草,线下则凭借以分众为代表的生活空间媒体扩大影响力、挖掘品牌增量。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投放分众只是为线下引流,那么这笔预算的价值只用对了三分之一。从这几个品牌案例中,我们看到通过线下媒介建立品牌力更大的意义在于获得“议价权”。

    现在的流量环境已经进入付费时代,本质上又回到了传统媒介的逻辑。所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成熟品牌在线上迎来爆发。一是它们有更多预算做投放,二是它们的品牌力能够撬动更多线上资源,节约流量成本。

    打个比方,一般商场一层的位置都是最贵的,但如果是优衣库,就能降价甚至免租。上时尚杂志的封面很贵,但如果明星咖位够大,就能免费。这其实都是品牌效应的体现。高势能是可以转化成真金白银的。

    在线上渠道同样如此。品牌都不想被平台机制牵着走,希望能建立稳定的价格体系。但流量成本上升时,有品牌才有议价权。

    妙可蓝多、Ulike、空刻意面、泰兰尼斯、德佑等品牌通过分众打爆影响力后,一方面用抖音、天猫等平台承接流量,实现转化。另一方面,在线下积累的知名度也会帮助它们在线上平台换取更优质的资源位。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5个案例,看“反常识”增长路径 下一篇:基于7Ps营销管理理论中的促销与过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