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拿捏品类“氛围感”,让品牌名第一时间与顾客共情

    不少品牌可能都想把品牌名字做成品类名,那么,如果不开创新品类,品牌名是否还有必要传递品类信息?怎样才可以做好品牌命名?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对品牌命名这件事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拿捏品类“氛围感”,让品牌名第一时间与顾客共情

    很多品牌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做成品类名,成为这个品类的代名词,参考Meta,美团,微信。

    能够缔造品类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对于更多的企业来说,大家关心着另一个更常见的命题:如果不开创新品类,品牌名是否还要传递品类信息点呢?

    品类信息人人都能宣称,还需要体现在名字里吗,有什么好处吗?

    品牌名就那么小的空间,如果不体现品类信息,就可以生出更大的空间给差异化信息点了,对品牌的传播来说岂不是更有利?

    如果命名方案读上去不像是这个品类的,还能考虑吗?

    01

    在展开三个维度之前,先探讨下什么是所谓的品类信息点:

    咖啡店品牌,是享受咖啡,咖啡品质、饮料和甜品吗?

    汽车品牌,是开车,驾驶、道路吗?

    其实,这些关键词仅仅指向品类中浅层次的功能属性,并非品类的命名语境。

    还记得之前聊过,命名作用于人脑,是先作用于人们的感性直觉,然后才是理性脑。感性直觉如空气中的小分子,构建出品类的命名语境,散发出品类的“氛围感”。

    这种氛围感的本质,是不同的文化语境,正是它形成了行业内品牌命名的底色。每个品类的底色各不相同,不等于情感属性,更不等于功能属性,它是复合的,不断变化的文化之波。

    在进行品牌命名时,建议先对所在品类品牌进行命名语境的扫描,看懂了语境,抓准了品类语感的小分子,能够帮助品牌在第一时间与顾客建立共鸣。这种共鸣,是潜意识的,能够在无形中增加信赖感、安全感,而非质疑和猜测。

    拿捏品类“氛围感”,好名字第一时间与用户共情

    02

    继续谈谈咖啡馆和汽车。

    1. 咖啡店的命名语境

    在中国市场,从星巴克开始,基本是西方的咖啡品牌教育了我国的咖啡馆文化。音译传递着西方的气息,与用户的脑电波共鸣。于是出了一批诸如挪瓦、迪欧、阿拉比卡等音译风格的,后来则是Manner、Seesaw等直接使用英文的品牌。

    另一派如代数学家、漫咖啡等,则是逐渐注重表达咖啡店的价值追求和体验特色。而体验感,故事性,同样也是大餐饮行业命名的语感氛围。在这个意义上,瑞幸这个名字是非常另类的,它创造了一种属于中国咖啡店的“通俗感”。当咖啡店从星巴克发展到瑞幸,咖啡接上了地气,像小卖部一样日常,瑞幸的品牌体验也呼应着这个定位。在瑞幸的品牌辐射下,预计将出现更多“通俗”的咖啡店,和“通俗”的咖啡店名。

    换成精品咖啡店,或其他有传奇故事、特色体验的咖啡店,起一个“瑞幸”这样的名字,则丢失了所有的态度和灵气。去年,加拿大的Tim Hortons定名Tims天好咖啡,则稀释掉了品牌的加拿大背景和特色体验,营销上又无法玩成通俗歌曲,整体印象显得模糊、寡淡。

    2. 汽车的命名语境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高端面子到代步工具,从代步工具到个性表达。汽车行业的下一个战场在哪里,还很难说。做了十多个汽车命名项目之后,我们发现在汽车语境中的众多不确定中,可以梳理出两种语感。

    第一种语感是非常古早的汽车行业命名氛围:性能感。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命名,入门级还是改善型,如果汽车品牌的名称能够带给人敏捷、锐利,能力者的感受,可以从直觉上令顾客刮目相看。当我们点评汽车名,很多人会喜欢宝马、奔驰、雪铁龙这种名称,而较少人会提及大众、标致、福特。这正是“性能感”加的分。

    可尝试对比“特斯拉”,“蔚来”,“岚图”,“理想”和“智己“。

    在中文语境中,“特斯拉”令人联想到哥斯拉,此外,特、斯、拉三个字的发音都较为锋锐、自信,音译名称的无含义,反而令品牌印象更具想象力。

    “蔚来”受到“未来“谐音的影响,同样散发着自信的力度和科技的锐度;多层次的寓意,为品牌增加丰富的画面感。

    “岚图”令人想到驾驶旅途中的美丽风景,带来流畅驾驶体验的性能联想。

    “理想”二字没有性能感,显得比较平实,它更大的优势在于上口。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SaaS产品定价(一):原理及SaaS实践 下一篇:喝瑞幸茅台新品,开车算酒驾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