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听了这么多增长的策略,要靠实操才能真正落地成自己的”
这篇主要是梳理增长的思路,便于大家日后在工作执行中实践。
对于增长而言,尤其是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中,最有性价比的方式,我认为还是先积存量,再做裂变——10个人的裂变和10000个人的裂变,整体效率是完全不同的数量级。
这边分享我个人总结的“增长沙漏”方法论,它分为两层一点:上层是新量引流的方法,下层是存量运营的方法,而中间的核心点就是品牌。
因为无论是引流还是裂变,这些流量都是会汇聚在企业品牌之上的,倒流是往品牌中倒,裂变也是基于品牌验证后的扩张,所以我认为品牌其实是一家公司的最大的用户信用池。
由于篇幅较长,全文会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是:
流量引擎之品牌(上)
上层倒三角之新量引流(中)
下层正三角之存量运营(下)
本次我们从流量引擎之品牌开始谈起。
品牌我们用拆字法去理解它,也即“品类”和“牌位”,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品类中占据了牌位的东西,我们才能称之为有品牌;而这个牌位是消费者给的,全体消费者心中对产品印象的平均认知,构成了产品的品牌。
就像有很多公司都彪炳自己是某领域的第一,而可能在目标消费者心中连你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说自己是一个家知名化妆品公司;而社交媒体上却老有用户揭你老底,说都是劣质山寨货。
真品牌不是你自己说的,而是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才对。
当然,这也不是意味着品牌就不需要设计,做出来之后任由消费者感知和定义;而是说这些设计及定位最终落地时,要让用户明确感知,做到名副其实;他们是验证的标尺,而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关于品牌打造这边,我有三点要分享,它构成了品牌建设的正三环,分别是定位、表达及验证:
一、定位定位的本质其实就是:告诉用户自己是谁。
因为用户的心智容量有限,一般而言一个品类中,用户能记住的不超过3个,而且还具有先入为主的特性;谁先进去了,后面的产品就很难再攻入。
所以定位在干的工作,就是寻找产品差异化的点,并判断其留存在用户记忆中的可能性。
在寻求定位时,一般有三种方式可以用到:
1. 细分法定位当市场里面已经有一个比较强势的品牌后,此时自己要做的不是把品牌讲大,而是讲小,去细分某个品类中用户需求上的一个特性点。可以是垂直细分场景,也可以是商品属性,然后进行饱和的宣传造势。
比如:
当所有手机打的自己拍照属性强大的时,OPPO使用了“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宣传语,来展示自己手机的充电续航能力,这是细分了一个手机的产品属性去做定位;
再比如:
在饮料的红海市场中,,佳得乐定位其为运动型功能饮料,打出口号为“解口渴,更解体渴”,很好地细分出了“在运动中补水”的消费场景,并区别了在工作时“困了,累了”的红牛,也区别了在火锅聚餐时“怕上火”的王老吉,另辟蹊径获得了很好的增长。
这种定位方式的核心思想其实是避开和领跑者竞争,去切分出一个局部的维度,然后在里面做到第一。
所以,想成为某个领域的第一,有个取巧的方式就是:不断加前置条件,把自己细分到能成为第一的领域。
比如“游戏领域中性能最强的平板电脑”,“抗过敏领域里面最具有设计感的皮带”,甚至是男孩子一度彪炳自己说“我是XXX区域的彭于晏”的段子,其实里面都伴有这种“细分成一”的思想。
2. 增强型定位这种定位方式,是自己产品在同领域特性上,做得确实比竞争对手好时;采取的定位方式,也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策略。
而且为了让消费者能有认知嫁接的锚定效应,在选取对照物,制定宣传口号时,最好是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认知的东西,这样即便你是一个新产品,也能让大家立刻记住你。
这一类定位的广告语中,通常都会包含“更,没有,不是……”这样一些关键词。
比如:
比较型的口号:
百度的“百度更懂中文”
麦当劳的“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尽在麦当劳”
雅芳的“比女人更了解女人”;
又或者是对立型的口号:
特仑苏的“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神州专车的“除了安全什么都不会发生”
瓜子二手车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整体一套听下来,会立刻在你脑中留下记忆——因为似乎在市场上,越在单点上细分的足够小的品牌,就让人越觉得他们在该领域是最专业的。
上一篇:内容营销的个人浅见:是未来也是复古 下一篇:传播的本质是什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