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flag不停地在立,然而也不停地在倒,为什么我们很难实现自己信誓旦旦立下的flag呢?本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列举了一些案例,为我们分享了一个转换行动模式的神奇句式“当何时何地就会做何事”,以及一个用高频带低频的方法“当何时何地做了高频习惯后就会开始新习惯”。希望阅读后,大家能够找到问题所在,实现自己的flag。
大家好,我是决定和Flag正面刚的熊猫文案。又到了一年一度国民Flag生产总值的巅峰产能期。我猜,新的一年,你已经或正准备立旗帜吧?
或许你想减肥、长跑,想多读书;或许你希望带领市场部度过不景气的时期,迎来高速增长;或许你想展开一项营销活动,劝服人们做出改变,或许,你的Flag已经是一个成熟的Flag了,它学会了自己划掉前几年的印记,来到了2021……
通常,我们要推动一项改变,会从改变态度、立个旗帜开始。举个营销上的栗子:假设你是某个健康组织人员,你希望让人们少吃爆米花,少摄入糖和脂肪,你会怎么做呢?
按照传统营销的需求理论,一个人产生某种需求,有且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Ta的现实状态被降低了,产生了匮乏感;另一种是Ta的理想状态提高了,TA 的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中间产生了落差。
一、常规营销会从这两方面入手 1. 降低现实状态,诉诸痛点诉诸痛点,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假设是:人们不行动,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多重要”。常用手法是告诉他们,你有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大问题。
例如:把脂肪做成人体器官的样子,恐吓人们如果继续吃爆米花,会得脂肪肝、高血脂等慢性病。
2. 拉高理想状态,诉诸痒点这种方式的隐含假设是:人们有时候不愿意行动,可能是因为“不知道还可以更好”。所以,营销上会采用各种走心的、感人的方式,推用户一把,让人意识到:原来“我”离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很近,其实“我”垫一下脚,就能够得到。
例如:少吃爆米花,你要更健康,因为你有重要的人要照顾。
就像我最近看到一条温情的广告:年过六旬的老人每天都在用各种古怪的方式锻炼举高,引来邻居和路人侧目。直到圣诞当天,一家人团聚时,他轻松地将孙女举高,好让小孙女在高高的圣诞树顶上装上一颗星星。
所以,“我要弥补不足”和“我要变得更好”,是人类改变的基本动力。某种意义上,所有的flag都可以归纳到这两类:
一大类flag是想要弥补不足:我要减肥、我想早睡早起、我希望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等等;另一大类Flag是渴望更好:多读书、多健身、变得更自律、去更远的地方探索、拿到更好的offer……
但当我们从营销理论回到真实生活中,你会奇怪:为什么我们在一二月立下的flag,在七八月会崩塌?是需求消失了吗?是痛点痊愈了吗?是痒点不够痒吗?
——好像都不是。因为到了第二年,我们会再次怀着迫切改变的决心,立下同样的flag。
很显然,从认知到行动,有一个鸿沟,光靠动机或需求无法跨越。就像开篇提到的,有两种方式去说服人们少吃爆米花,但这种说服是否有效呢?
行为科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爆米花实验:研究人员们选择在影院免费发放爆米花,但是他们故意把新鲜爆米花放了几天,变成那种软塌塌、不太美味的口感。接着,这些爆米花被分成了两组发到了观众手里,一组观众拿到的是大桶装,而另一组是小桶装。
电影结束后,统计发现:给人们的桶越大,人们吃得越多,吃似乎是我们最漫不经心的一项活动了。许多人在吃东西时,只是将眼前的东西一股脑儿塞进嘴里而已,所以拿到大桶的人比拿到小桶的人平均多吃53%。
而这个实验更大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你想让人们少吃一点爆米花,其实很简单,也许不需要苦口婆心说道理,也不需要煽情走心,更快的方式是:换个小一点的桶。因为行为改变态度,远比态度改变行为来得更快、更容易。
写过《影响力》一书的西奥迪尼就曾说过:“当我们可以研究行为,为什么还要研究行为之间的桥梁呢?”是啊,当我们已经从行为上知道答案了,为什么还要从态度上去猜呢。
二、一个魔力句式“我的生命是一杆上了实弹的枪”,正如狄金森的这句诗,内在动力,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真枪实弹;然而别忘了,最重要的是扣下扳机!
上一篇:品牌低成本爆红的秘籍:不是砸大钱营销而是自传播! 下一篇:想成功改变,你需要知道这件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