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如今很多运营人员都会用裂变的方式进行营销推广,而裂变也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推广方式,通过好友的裂变进行拉新以及转化;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地产数字化创新增长实践的分析,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从事运营工作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听过“裂变”营销这个概念,朋友圈经常看到的好友拼团、助力砍价活动是比较常见的形式;裂变玩法也成了现在很多行业特别看重的用户增长手段。
不同行业的裂变玩法底层逻辑大同小异,但是能跑出适合某个行业的专属裂变玩法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裂变玩法有很多,但怎么跟自己的行业结合?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诉求,这些需求的差异自然影响到活动的具体流程设计。
地产行业有其特殊性,低频高客单价的产品,,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辈子能买房子的次数和机会都不会太多;地产行业的主要诉求是通过裂变活动完成获电、引流到访的动作;不同于常见的红包裂变玩法,玩法会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
结合服务过的一家三线城市的地产客户,短短3天不到的时间获得2600多组的留电信息,通过数字化的营销玩法获得不错的效果,此次营销策划也是借鉴了目前流行的裂变玩法;通过对活动玩法进行深度剖析和解读,希望能够对你有一定的复用帮助。
【玩法适用范围】:适用于地产等高净值行业,主要以获得留电咨询、线下到访为目的增长活动。
01 裂变活动项目背景介绍三线城市成为地产焦点!
近年来,地产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声音越来越大,除了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成为全国地产的焦点。
通常,我们把房地产行业的发轫地区和最发达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划分为一线城市;而把一些发达的省会城市如天津、成都、重庆、南京、杭州、苏州等划分为二线城市;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及大多数地级市,如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及绍兴、台州、金华等划分为三线城市;县级市和县城为四线城市。
本次服务客户位于三线城市,对地产数字化营销玩法相对陌生,但有较强的获电和到访需求,结合客户实际诉求,推出“一元购”裂变活动达成既定目标;最终复盘数据结果,总的费用消耗控制在6000元以内,获取用户电话数量2600+,实际线下案场到访成本30元以内。
02 地产行业裂变活动策划思路如何策划一场合格的裂变活动?
策划一场活动,先从模仿开始,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互联网比较成熟的裂变活动玩法有哪些。
1)任务型
帮、砍、拼、集:
帮:助力类,通过利他思维,链接社交链,请求别人帮助获得回报。
砍:砍价助力,砍价动作让人产生一种神经愉悦感。
拼:拼团,群体性行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集:集卡、集赞,通过完成合集目标一起互动,利用人的好胜心和强迫心理。
2)游戏类
比:排行榜,人的攀比心理。
邀:“邀请函”让人觉得比较有仪式感,促进用户自主转发和分享。
炫:常在测试类活动中被运用,在朋友圈形成一种人设打造的效果。
3)利益类
送:免费送大奖、礼品,简单直接、杀伤力较大。
抢:抢红包、瓜分奖品等,营造一种活动紧张气氛。
赚:常见分销当中,借助佣金刺激用户分享和持续裂变。
简单点可以归纳总结为拼、帮、送、砍、比、换(换书、二手物品等),成熟的玩法模型如此,那么该怎么结合地产行业特点策划针对性更强的活动呢?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个行业的特点,能够买的起房子的大部分人他们的用户画像是怎么样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等,购房客户群最关心的是什么?
也许你已经被这些问题绕晕,抛开所有的问号,回归问题本源,“简洁明了”的意图才是活动本身需要传达的。
活动最大特点就是简洁明了,用户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间只需要点击页面“抢购”按钮就可以直接进行抽奖,抽中奖品后按商品较低价格在线付款,短信通知获得兑换码然后凭兑换码去线下案场兑换奖品;参与抽奖过程中用户自愿决定是否留电,同时实物奖品还能够引导用户的线下到访。
当然以上行为均根据客户自愿原则参与,不做强加要求。
03 地产行业裂变营销活动推广一场完整的裂变活动,从策划到落地,主要有以下6个环节。
项目调研:通过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项目基本信息、项目现状、项目营销痛点等,初步规划解决方案;
项目启动:根据项目调研结果,甲乙双方共同完成项目启动会,确定共同目标,输出项目运营方案,细化方案流程;
原型设计:页面原型 / demo演示 / 交互设计 / 技术需求;
研发流程:页面设计 / 技术开发 / 活动测试 / bug修复 / 活动发布 / 数据报表;
风控管理:规则设计 / 微信防封 / 成本管控 / 数据监控 / 客诉响应;
推广节奏:活动内宣 / 活动前中后期铺排 / 多阶段多渠道推广;
任何一场活动的最终落地都离不开所有环节的努力,从运营的角度分析,重点讲解活动推广、页面设计2个部分,能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展示。
【活动推广】:一场活动的最终效果如何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力度,3分创意,7分执行,所以把活动推广的执行力放在第一位。
上一篇:B2B市场调研:如何探索一个新细分领域? 下一篇:三天留电2600+,地产数字化创新增长实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