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忘掉品类第一:新消费5步打造一个场景品牌

    编辑导语:新消费品牌如果想让产品吸引更多用户,其中关键一步,就是找准产品真正需要满足的场景,对齐用户在场景下的真正需求。换句话说,打造场景品牌,也许是新消费品牌创业的一个可选项。本文作者便做了相应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忘掉品类第一:新消费5步打造一个场景品牌

    一、奶昔错误重审产品场景

    相信很多人听说过这样一个理论,叫奶昔错误(milkshake mistakes)。

    这是关于麦当劳卖奶昔的故事——为了提升奶昔销量,麦当劳做了大量的用户调查,并根据反馈对奶昔产品进行了诸多改良。

    但最终的结果是,奶昔是越做越好了,销量却没有上去。

    在调研过程中,有个叫杰拉德·博斯特尔(Gerald Berstell)的人。他与麦当劳普遍的用户调查不一样,其更多是将视角放在用户行为上。

    比如他发现:

    接近一半的奶昔都是早上卖掉的;

    买家通常独自一人;

    除了奶昔,他们几乎不买任何其他食物;他们从不在店里喝奶昔。

    通过进一步的用户交流,他发现,所有买奶昔的人都存在漫长的通勤,他们在开车上班的途中喝奶昔。

    这是最适合在这种场景下享用的食物。大部分人吃的面包圈太脆了,边吃边开车会搞得满手都是。而奶昔,放在刚好空出来的茶杯座上,插上一根吸管吮吸,通常可以花20分钟,上班路上的饥饿与无聊一并解决了。

    你会发现,用户对产品一般的需求,比如更好喝、更健康等,在这样的场景下几乎被忽略了。

    他们可能需要更稠的奶昔,这样就能够在通勤中打发无聊;

    他们可能希望购买时更快捷,这样就能节省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

    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场景下,对应了不同的用户需求。我们盲目去抓用户多变的需求,显然是低效甚至无用的。

    理清你的产品真正要满足的场景,才是第一步。

    二、从品类第一到场景第一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讨论新消费创业时,都会追求品类第一。

    《定位》里那句话的影响力太大了:

    “为了在容量有限的消费者心智中占据品类,品牌最好的差异化就是成为第一,做品类领导者或开创者,销量遥遥领先,其次分化品类,做到细分品类的唯一,即细分品类的第一。”

    在当前品类成不了第一怎么办?那就自己创造一个能成为第一的品类。

    这一般有两种方式,要么提出新的概念,要么给现有品类加新的定语。总之,超级细分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词。

    这是尤为底层的思考逻辑。

    比如一个人饿了,他会在火锅、中餐、西餐、快餐甚至方便面等多个品牌中选择。假如选择了火锅,也会犹豫吃海底捞呢,还是呷哺呷哺?

    你看,一层一层的思考逻辑,就像一个流量漏斗。

    这个时候,品牌就需要一个品类广告,例如火锅就吃海底捞,火锅就吃小天鹅。这会使得人们一有该品类消费需求,就会直接联想到你的品牌。

    这种玩法,实际上是在区别你与同品类之间的心智关系,也是“品类第一”打造的有效路径。

    但这其中,很多品牌其中并没有在“品牌”维度上做营销,而是直接跨越到“品类”层面。比如重庆有一个类似鸡肉汤锅的品牌,就打出了“不吃火锅,就吃李子坝梁山鸡”的广告语。

    对于用户而言,不吃火锅,自己还有其他很多种选择,比如干锅、烤鱼、小面。但当李子坝梁山鸡这个营销做出来之后,在大家讨论不想吃本地人首选的火锅品类时,李子坝梁山鸡就成为了第一个想到品牌。

    营销竞争,开始跳脱品类范围了。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新鲜事儿。“收礼只收脑白金”“累了困了喝红牛”“吃完喝完嚼益达”等经典的广告传播,都跳脱了品类。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场景之内——他们开始去做场景品牌。

    场景品牌的搭建,其实有两方面优势:

    首先,做大场景,它能够抬升品牌的增长天花板。

    脑白金的场景是送礼,尽管礼品市场还有其他保健品牌,茶叶、烟酒等其他品类,脑白金却成为了送礼场景第一品牌。这也是其成立两年,便做到12亿销售额(2000年)。

    要知道,当年太阳神、三株口服液、红桃K、昂立云集的保健品市场本身已是红海。脑白金重构产品场景,直接为自己找到了蓝海市场。

    其次,聚焦场景,它能够与品类巨头形成错位竞争。

    喝咖啡的场景,在星巴克的引领下几乎都是第三空间。此后多年,COSTA的黑色皮质双人沙发、漫咖啡做旧和类似手工制作的座椅等,都是在第三空间的场景下与其竞争。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仅靠一件白T恤就能月销过亿?盘点那些小众垂类品牌的生意经 下一篇:2022春节营销创意案例盘点,收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