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2023年的十个营销趋势

    2023年的十个营销趋势

    2022年不是一个轻松的年景,一些地区和媒体的年度关键词已经代表了这一年的基调。

    今年,占据英国《柯林斯词典》年度热搜词榜首的是permacrisis,即持续危机,显然西方认为这是一个衰退的年景。

    日本今年的年度汉字是“战”,这代表了日本社会的混乱和不安。

    而《联合早报》选出的新加坡年度汉字为“涨”,代表着物价飞涨,这当然给大众的生活带来困扰,显然,这也不是一个积极的词汇。

    2023年,世界会变得更好吗?各权威机构给出的预测并不乐观。

    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7%,至少1/3的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高盛等国际投行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以下。

    一般来讲,如果经济环境没有大的好转,企业在营销上的投入也会趋于保守,因此2023年营销的主基调也不是扩张,而是收缩和维稳。

    以下是我认为的2023年的营销趋势。

    01 线下营销恢复,但没有报复性消费

    高盛预测中国2023年的GDP将增长4.5%,毕马威认为中国在2023年有望实现5.2%的增长,相比于西方的悲观,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

    信心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居民消费的增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线下商业都被疫情打的支离破碎,而在防控政策调整之后,线下的商业和消费将会迎来一波爆发性增长,当然这个爆发是相较于过去半年多的萧条而言。

    圣诞节的上周末,北京第一批阳康的人已开始走出家门,于是线下商业再次迎来疫情前的喧嚣,下图中四元桥宜家的人流已经恢复大半,人头攒动的场景马上就要到来。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阻止人类消费。

    同样,由于线下商业的恢复,过去近一年来各种行业和产业的大会、交流也会迎来复苏,比如在这个月,我就在朋友圈看到了抖音电商美妆和食品的峰会。

    作为一种B2B的精准营销方式,线下的会议和营销将在未来一年逐步走上正轨。同样,在2C端,各种线下的营销也将重新出现。

    但线下商业的回归仅是恢复,并不是爆发。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商家等着我们报复性消费,结果我们都选择放下仇恨”。

    经过了3年的疫情,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不足,攒钱对抗不确定性成为主流,消费者的消费趋于保守,因而“报复性消费”并不会到来。

    比如2023年,星巴克中国大概率会迎来增长,但这增长是同比于2022年,而非2019年。线下的商业需要对此做好准备。

    02 治愈营销——旅行、放松、休闲迎来增长

    3年的疫情给不少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一旦放开,人们首先需要的就是抚平和治愈。

    “三亚海滩上,躺着北京阳过的人”,这不是一个段子,而是事实,我的朋友说他在三亚呆了一周,觉得温暖和情绪有助于康复。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而更多是人们对于抚平创伤的需求得到实现后,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过去几年,疫情让宅家经济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预制菜等产业也迎来了一波增长,人们与自然最亲近的行为也就是玩个飞盘,到郊区露个营。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即便有年假,也没有地方可去。

    放开之后,旅行、自驾等休闲、放松方式将成为很多阳康们的选择,今年的元旦,一些热门的景区都已经被预订一空。

    显然,基于抚平、放松、休闲的生活方式将会逐渐占据社交网络,2023年小红书和抖音上的旅行笔记一定会越来越多,这对于不少品牌是一个机会。

    03 消费降级持续,性价比品牌重回视线

    在消费升级阶段,几乎每个品牌都在考虑怎么升级,通过产品研发、包装、营销等手段提升品牌调性,提高售价,是品牌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有部分品牌如李宁、安踏实现了品牌升级的第一步。

    在这个阶段,性价比品牌虽然也有巨大的市场,但购买性价比商品成为低端消费者的代名词。最早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小米虽然一推出市场就因高性价比而大卖,但一直没有摆脱“低端”的困扰,被不少人称为“屌丝”机,用苹果手机的用户一向看不起用小米手机的。

    但市场的趋势瞬息万变,消费降级趋势到来后,消费者趋于理性,他们不愿再为包装、营销等噱头买单,而是认真考虑一件商品的性价比。

    这个阶段性价比的本质是要考虑商品的质量,一件商品如果质量好又不贵,则一定会受消费者的喜爱,比如荣耀、小米、IQOO等品牌竞争激烈,争夺的就是这个市场。

    一件商品如果质量好但价格贵一点也能赢得市场,比如买一款全新iPhone 如果能用四五年,那它也属于高性价品牌。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你做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广告,为什么没啥用? 下一篇:2022春节营销创意案例盘点,收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