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了一下微信群自从诞生到现在的一些经历,并尝试将微信群的发展划分成了五个阶段,今天来为大家复盘一下这个微信群的前世今生。
众所周知,2016年,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几乎都被吃得七七八八,无论是做内容创业、还是做APP、做平台,创业们纷纷开始相互抱怨,“获取用户成本越来越高,快要活不下去啦”,“千辛万苦拉回来用户,才发现用户留存才是最大的坑啊”。
伴随小米手机、罗辑思维、正和岛等典型的带着“社群经济”标签的企业火爆起来,人把目光从去吃“流量”红利转到“连接”红利。前两年整个圈子人都在谈O2O,当渠道和流量费用越来越高,大家就开始谈社群,社群这个概念走入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也成了谈商业模式时离不开的一个词。
从去年开始,我在许多以“社群”为主题的分享会都能经常听到相似的一段话:
打开你的手机的设置,点击电池,看看你们电池用量,相信在场的大部分的朋友,排名第一的都是微信。
愚以为,这么多的大咖前辈们都喜欢拿这个案例来与听众互动,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案例真的很好用,百试百灵(跑出去查看电量的朋友,千万要回来继续看下文)。
也同时再次验证了,微信的“连接”能力对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微信群是社群的重要的载体。所以当谈及到社群,必定会谈及微信。
为了做社群研究,我加了不少的微信群去体验,,但是真正觉得有价值的群可能不到1%,真正的成功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大家其实都还在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在当下,用微信群做好“连接”,还是挺有必要的。
我整理了一下微信群自从诞生到现在的一些经历,并尝试将微信群的发展划分成了五个阶段,今天来为大家复盘一下这个微信群的前世今生。
1. 微信群 前传早在1987年,就有社会学家Worsley提出了社群的概念。人本性喜群居,喜扎堆。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是一个群体。所以多人沟通交流需求普遍存在于生活中。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科技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基于人类都有一对多聊天的这一需求,互联网上一直都不缺乏社群产品,从最早的BBS、QQ群,到后来的贴吧、豆瓣、SNS、myspace、qzone、微博等社交或社区化平台一直在演变进化中。只是过去那时候的人们更多的是纯粹精神层面的社群,很少一部分人能够通过社群获得经济上的成功,所以那时候社群这一概念还未被广泛关注起来。
2000年-2003年,智能手机开始逐步增长,移动互联网开始萌芽。一直发展到2011年,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习惯开始养成。也是在2011年微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截止2016年,网络上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的平均“日登录用户”已达5.7亿。2013年6月30日正式上线微信群功能,自此以后就支持微信建群进行群聊了。
2. 微信群1.0时代:混沌2012年到2013年期间,在微信早期,微信社群还处于“小群时代”,普通社群人数上限为40。(直到发展到第5.1版后,微信才开放升级到100人,手动升级可以调整到500人。)那时候,大家对微信群的定位还是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简约版的QQ群,玩微信群就是为了多个渠道。
2014年1月,微信推出红包功能,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年春节,“红包群”可是红遍大江南北,有些黑心群主凭借稳赚不赔的规则的建立,赚了多少小白们的钱,逼得各地警察纷纷开始建立“微信红包赌博案专案组”。
上一篇:朋友圈利用男性粉丝变现的灰色手法 下一篇:一家卖卫生巾的互联网公司是如何通过微信营销做起来的?(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