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最钟意的动物是龙、马,最喜欢提及的地名是江南……
这不够,他还要告诉你全唐诗中排名第一的“好基友”是哪两位;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时期诗坛社交网络如何,分别产生了以谁为中心的“朋友圈”……程序员的文章发表后,引发不凡的阅读量与回应,同时有人文领域的研究者指出其不足之处。高呼“代码改变世界”操之过急,技术的进步带给人文社科领域巨大的推力却是不争的事实:跨界研究有益亦有趣。
全唐诗作数量“无名氏”排第四
2017年2月26日,“前进四先生”终于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前进日志”上贴出了《当我们在读唐诗时,我们在读什么》。说起他的职业“航天工程师”,似乎和唐诗没有任何关联,日常工作围着数据分析、写程序转,是标准的“程序员”。用“前进四先生”(以下简称“前进四”)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行业,容不得半点差错。”
能写出这篇文章,和他另一个身份定位有关:古典诗词爱好者。平日对诗词抱有浓厚兴趣,读过不少相关书籍,在心情不好时喜欢读诗的他和千千万万观众一样,在春节期间关注到一档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度刺激了他的职业习惯:用数据分析遇到的各类问题,唐诗也包括在内。“前进四”对记者表示,用科技手段来分析文艺作品在学术界并不新鲜,其之前也读过相关论文,如浙江大学徐永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几种可视化途径———以汤显祖研究为例》。只不过这些文章多流传在学术圈中,并没有流传开来。
“程序员”开始行动了。为分析唐朝诗歌,他先从网上找来一份全唐诗,其使用的版本共2609位作者,收录42974首诗。通过Python(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这种工具,他决定小试牛刀,分析唐诗中出现的字、词,找找有哪些好玩的点。
第一个问题,唐朝诗人谁的作品数量最多?程序统计的结果前三名是:白居易(2643首)、杜甫(1151首)、李白(897首)。而位居第四的是NA(843首),即“无名氏”。“前进四”后来告诉南都记者,这个统计只局限在全唐诗里,存在的不足是各个作者流传至今的诗词数量不一,提醒读者其中可能存在误差:“比如全唐诗中白居易的诗最多,这是因为白居易生前自己编纂过文集,李杜则没有,所以白的文章流传到后世的就比李杜的多一些”。
“难道唐朝诗人也讲龙马精神”
接着,他用计算机统计全唐诗中常见的字、词,例如出现最多的字、季节、颜色、植物、动物等词汇分别是哪些。“前进四”称,这些检索十分简单,只需要几行代码就可以实现;而检索的关键词是他本着对于诗歌常见意象的阅读经验想出来的。让我们看看他得出的结论:唐诗中出现最多的字是“不”字;四季出现的频率中,“春”和“秋”呈现出压倒性的场面;颜色中,诗人用的最多的是“白”色;植物中,“松”“竹”最受诗人喜爱;动物中,“龙”“马”出场次数高于其他种类,对此“前进四”开玩笑———“难道唐朝也讲龙马精神”?
至于以词为单位的分析,他告诉记者,实际与字的分析原理相同,但借助了THULAC这个分词工具。“前进四”解释,THULAC在分词之后,还能同时得到词的词性(同时他提到,此分词工具有缺陷。计算机之所以能分词,是因为它从大量的人工分词结果中学习了规律。THULAC是用现代语文分词的材料训练出来的,相应的,THULAC也就在现代语文材料分词中表现良好,针对古代文献没那么理想)。比如这个词到底是形容词,动词还是名词?THULAC的词性划分得非常细致,其中就有地名词性、时间词性、处所词性等,因此统计唐诗中出现的地名、时间、场景等也较为简单。
根据“前进四”的统计,唐诗中最常出现的地名是“江南”和“长安”,他在文中如是说———“毕竟一个地方环境好,一个地方是首都,想必这两个地方的房价一定也很贵。”那么,什么具体场景能引发诗人们的兴致呢?门前、海上、江边、楼上,“这就跟我们现在到景区门前要合影留念,,到海边、河边、高楼上都要拍照发朋友圈是一个意思吧”。
更进一步,通过word2vec这个工具,实现词到向量的转换,即所有词可转换成一长串数字。由此,计算机以数字之间的相似度可以简单分析诗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前进四”向记者解释,这个转化过程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粗略来讲,不同词的上下文是不一样的,但是又有一定的相关性。比方说“苹果”和“梨”,这两个词出现的语境应该会很相似,比如:“我们去水果店买苹果/梨吧”,“午饭后再吃个苹果/梨”。在这两个句子中,苹果和梨都是可以互换的词。而“苹果”和“猫”就基本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上下文语境中。计算机通过分析每个词上下文出现的词,最后可以每个词转换为一串数字。上下文比较接近的词,这串数字就比较接近。
上一篇:地方类微信公众号还值得运营吗? 下一篇:如何找到高质量公众号做推广,我总结了十个指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