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Z世代C位出道,品牌“年轻人营销”够Q才行!

    每个时代都有“年轻人”,而年轻人的环境、行为习惯都在发生变化,品牌要做“年轻人营销”就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时至隆冬,各行业都在抵御这股“寒气”,或抱团取暖,或寻求“革新”,探寻不同层级市场、寻找新增长、有潜力的年轻人营销机会,其中的机会不言而喻。

    Z世代C位出道,品牌“年轻人营销”够Q才行!

    2018年12月19日,QQ广告联手凯度(Kantar)重磅发布《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白皮书通过定性挖掘和定量评估深入分析Z世代的消费趋势,帮助品牌更好地了解Z世代的消费动机及行为,从而找到合适的整合营销策略及媒介投放平台。

    Z世代是谁?

    Z世代(Generation Z)是指1996年至2012年出生的一代人。我们通常把95后到00后称为Z世代,对应Z世代自然就有X世代(1965-1980年)、Y世代(1981-1995年)。Z世代这一代成长的环境正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时期,其生活习惯、消费习惯都有所不同。

    Z世代C位出道,品牌“年轻人营销”够Q才行!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Z人群,人数已达1.49亿。根据《 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预测,到2020年Z世代将占据整体消费力的40%,他们正成为当下的消费担当。面对复杂的营销环境,营销人员需要通过整合、打造全方位卓越营销,获取高收益的投资回报。

    这份最新的研究报告,对面向年轻人群的品牌主来讲很有意义,报告中有几个很重要的数据值得注意:

    (1)消费能力:可支配月收入3501元

    “白皮书”显示19-23岁在校Z世代,35%有多种收入来源,可支配月收入3501元,消费力强,敢赚敢花成为这一代特点,这与X、Y世代形成了鲜明对比,60、70后很多收环境影响,赚了钱要存着,购物要货比三家,理性消费偏多。而Z世代所处的大环境在变化,经济收入增长,以及各种信用金融产品结合,透支消费也不断增加。

    Z世代C位出道,品牌“年轻人营销”够Q才行!

    2. 消费动机:为社交、为人设、为悦己

    在了解Z世代年轻人消费力增强之后,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们的消费偏好与动机,《 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调查显示,“社交、人设、悦己”的需求成为Z青年的消费动机。

    (1)为社交

    60%的Z世代希望更好的融入我的圈子,65%Z世代想跟朋友有共同语言,买出共鸣、吸引同好、跟上圈内潮流、维系共同语言,成为Z世代“社交型消费动机”

    Z世代C位出道,品牌“年轻人营销”够Q才行!

    当我们捕捉到消费者的社交动机时,对于品牌主来说就要建立社交型营销玩法,满足用户社交的需求,激发他们分享意愿,从而带来更多Z世代用户的共鸣裂变。可以利用前沿的社交互动营销玩法,比如AR互动分享,增强社交体验。

    「案例」可口可乐手环瓶xQQ广告AR黑科技

    在2018年世界杯期间,QQ通过AR黑科技让可口可乐全新手环瓶成为“观赛神器”。用户只要佩戴上可乐瓶上附送的手环,打开QQ浏览器,对准瓶身扫一扫,即可在屏幕上看到球队AR动画。沉浸式的广告体验,在玩法上让Z世代产生出浓烈的兴趣,也为品牌赢得更多关注。

    Z世代C位出道,品牌“年轻人营销”够Q才行!

    圈内潮流、共同语言,Z世代的年轻人爱“玩”且会“玩”,品牌与用户之间的社交互动营销就需要更多创意创新,提供可参与性的内容,吸引TA们加入其中,形成自传播,品牌就会形成“认知、了解、比较、购买”的转化过程。

    (2)为人设

    Z世代愿意通过购买不同的产品,来探索更符合自己的需求,并打造专属人设,54%的Z世代表示“想要拥有最新或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体验”;38%的Z世代表示“相同产品,也会经常换不同的选择”;35%的Z世代表示“想要获取独一无二的专属体验”(比如:限量款)。

    愿意尝鲜、尝新、尝试,对于新品牌就产生了大量的机会,再有“不断更换选择”的消费动机,对于一些产品来讲就可以考虑增加风格、款式、颜色等多场景产品系列。

    Z世代C位出道,品牌“年轻人营销”够Q才行!

    面对“人设型消费动机”,品牌需要挖掘Z世代的兴趣点,通过内容、创意、产品、平台进行与Z世代的连接,激发TA们对品牌的关注与种草意愿。

    Z世代C位出道,品牌“年轻人营销”够Q才行!

    可以结合Z世代人群的兴趣爱好,进行垂直营销。

    「案例」企鹅电竞IP x 荣耀,强势游戏IP结合深度影响潜在用户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文案人福利:专治“你想表达很多,而用户理解有限” 下一篇:没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