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这套实用的营销模型,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总结工作比工作本身更重要。笔者也根据自己的增长项目,对工作进行复盘和深度思考,为我们分享了——营销活动的关键在于降低消费者认知成本和行动成本。

    这套实用的营销模型,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自2017年5月我加入某SaaS企业,先后负责小程序业务冷启动,移动端产品的用户增长。

    2年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从0到1的增长型业务,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曾经实现公司核心业务单日成交额突破200万、移动端产品3天收获1.5万个企业付费用户的目标。

    今天,我希望深入剖析这些增长项目,从本质到表层,从问题到答案,对于这两年的工作做一次复盘和深度思考。

    这套实用的营销模型,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今天,我们所从事的大部分营销活动其实都在做这样一件事:怎么让用户快速感知你的品牌,并在脑海中形成认知,从产品的基本功能到感性共鸣,从认知到认可,最后到价值观的认同。形成认知之后,还要建立多重通道,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触达用户,满足他的需求,,和用户建立联系,并最终去触动他的行为。

    在整件事上,我们应该要去思考的是降低消费者认知成本和行动成本,这也是营销活动的关键问题所在,为什么这么说?接下来我会分别展开来说。

    一、用户认知管理

    “解决如何让用户更好地认知、认同你的问题。”

    设想一下你的品牌与用户最正式的“初次见面”会发生在什么场景下?

    可能是用户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篇介绍你们产品的文章,被极具诱惑性的标题吸引了,一时好奇便点了进去;

    或是某次下班路上,看到某品牌投放在地铁站里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

    认知产品是第一步,如果当用户无法对产品本身充分理解的时候,往往再多的曝光也缺乏效果,后续的行为就无法进行。

    我们在做推广前,要首先了解用户的认知是处于哪个阶段的。

    一般来说,人们从初次接触到最终购买,会有不同的认知阶段,陌生-了解-理解-熟悉-购买,这几个阶段。

    如果你是一个新品牌,大众对你是陌生的,别人从来没有接触过你,凭什么选择你呢?这时你就需要去改变用户认知(对产品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无感到好感)。

    以最近势头正旺的瑞幸咖啡为例,如果你是经常出入写字楼的白领,无疑对电梯里汤唯、张震手捧瑞幸咖啡的广告不陌生,打着“免费”、“大师咖啡”的旗号,让我们对长期霸屏在分众电梯广告上的“小蓝杯”有了基础的认知。

    瑞幸投放的分众广告,就是让更多过去不知道、不了解瑞幸咖啡的消费者认识瑞幸咖啡,在消费者心中植入瑞幸咖啡的品牌。

    这套实用的营销模型,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一般,用户第一次看到一个产品&服务时,在决定是否购买之前,其消费心理的演变过程,可以简化成5大问题:

    1.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这产品有什么好用的?)

    认知是行动的基础,若用户对你的产品一无所知,则购买的可能性极低。而第一点就是为产品打造“核心卖点”。通过突出“核心卖点”可以迅速帮助用户建立起对产品的基础认识,激发他的购买欲望。

    首先我们要非常清晰地了解我们的用户,面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人群,需要选择与之契合的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的实际应用场景,说用户可以听得懂的话。在我看来,普通用户作为“局外人”,是很难轻易理解产品的价值所在的,这时如果再用复杂的语言去说明,很可能会把消费者吓跑。

    另一方面,通常一个产品都会拥有多种优势,千万不要尝试把一个产品的多个卖点同时传递给用户。如果仅仅只是生硬的将各种产品卖点进行罗列,一方面目标过于分散,很难真正让用户有感知度;另一方面用户根本看不过来,也记不住。

    所以我们向用户传递“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的时候,必须找到一个单一又明确的点去告诉你的用户,并且要用通俗的语言和消费者熟知的经验去描述它。

    这里,我们来看一下OPPO手机的案例:

    2014 年,在手机充电仍在 5V1A 的时候,OPPO 率先推出了 VOOC 闪充,第一个创新性地改变了电路拓扑结构,降低温度,同时首次打造从适配器到接口再到手机的全端式五重防护技术,将充电速度提升四倍以上。

    面对这样一款革命性的手机产品,他们最终提炼出来的广告文案是:

    充电 5 分钟,通话 2 小时。

    这套实用的营销模型,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相信有很多人在头一次听到这句宣传语的时候,都觉得十分洗脑,有时候脑海里都会莫名其妙地蹦出这句话来。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传递故事,社交营销产品的一大价值 下一篇:当初的杜蕾斯还是强!夏至日借势海报分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