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智商税是新消费品牌的原罪吗?

    编辑导语:新消费浪潮近几年来疯狂涌起,许多品牌也逐渐在消费者面前涌现。而不少品牌在从崭露头角、到抢占消费者心理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冠上“智商税”的质疑。那么,什么是智商税?新消费品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智商税是新消费品牌的原罪吗?

    完美日记尘沙折戟后,市场一直不看好消费品。

    一是因为资本泡沫堆高了品牌估值,二是真实产品力被付费流量所掩盖。

    于是新消费品牌被媒体集体炮轰,说它们是敷衍消费者的智商税,更是给平台和达人打工的过桥流水。

    大部分人对于新消费的期待,是下一个老干妈和可口可乐,是能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的平价快乐,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消费品,而不是下一个披着LV和爱马仕外皮的塑料袋。

    遗憾的是,大多数定位在中间层次的新消费品公司,都没能做到自圆其说。

    它们既没能给自己超越白牌货的溢价找到一个合理而自洽的理由,同时又没能给消费者圈定一个有归属感的精神领地。

    这也是为什么每个新消费品牌在pre-IPO阶段都会被扣上一顶“智商税”的帽子,当年的完美日记如此,泡泡玛特如此,如今的蕉下亦如此。

    甚至,这种对产品和品牌力的双重质疑,还像打地鼠一般蔓延到了每个暂露头角的新锐品牌上,比如刚刚从热搜下来的雪糕刺客、风很大的功能性软糖、还有定价很高的袋泡茶上。

    新消费品牌到底是不是智商税?我们怎样评价一个产品是不是智商税?智商税又为什么会成为新消费的原罪?媒体棒打新消费品牌,是为求流量曝光,还是品牌真的败絮其中?

    一、到底什么是智商税?

    智商税是一个预期问题。

    消费者对产品的预期和实际使用感受之间的落差,就是智商税。但这种预期受多重因素影响,比如个人消费能力、媒体舆论导向、消费环境变化、品牌宣传诱导、产品实际功能、产品精神属性等等。

    新消费品牌之所以经常被诟病智商税,是因为它们大多新在了产品形态、设计包装、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上,却没有新在消费者切实可以感受的功能创新上,同时又没能解释清楚这部分额外多出来的信息差溢价。

    一般的信息差溢价,要么可以通过品牌力来解决,用长期形成的品牌效应来弥补价格定位的居高不下,比如用文化积淀和圈层效应撑起一个万元价格带的国风包包品牌;要么就是通过大规模的舆情防守提前给消费者打预防针,或者做好风险反制,比如提前储备好1000条感动苍天的品牌故事。

    但新消费品牌一没时间、二没钱,既没能有充足的时间沉淀为真正的品牌,又不愿意在不能带来增长的情况下为品牌和舆论投入经费,所以信息差溢价的解释权,最终就回到了消费者、KOC和媒体的手中。

    消费者以为自己的消费升级了,但实际买到的还是廉价的代工产品,再联想到品牌们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因而有了极强的被欺骗感,“我信任你才消费你,你却骗我拿我当傻子”。

    KOC则喜欢在每次舆论风波都冲到最前线,因为这不仅能为他们带来更多流量和曝光,还能带来实打实的金钱和商单。

    媒体更喜欢用智商税来做文章,因为它不仅自带流量,还可以轻易掀起消费者心中对于消费型品牌的最大敌意和仇恨,营造冲突感。

    但是,新消费品牌真的都是智商税吗?

    二、只要配称品牌定位,智商税就不是原罪

    要判定一个品牌是不是智商税,要从两个角度看:一是从B端专业的角度,分析它的研发投入占比和品牌定位是否配称;二是站在C端立场去评判品牌带给消费者的价值。

    先说第一点,这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配称。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1996年的《哈弗商业评论》发表过一篇名为《什么是战略?》的文章,在这里他把战略分成三个层次:定位、取舍和配称。

    所谓配称(Fit)是指,企业在各个方面的行为要具有一致性。通过消费者洞察提炼出品牌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研发、渠道和营销系统和品牌语言体系。

    举个例子,户外奢侈品牌始祖鸟,它的品牌定位是专业。因此它从研发投入到面料选择再到新品开发,都围绕着专业这一核心展开,比如开发出防水拉链、选用GORE-TEX面料等。

    对于定位专业的品牌,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就是它产品的功能性价值。这类企业的研发投入一定要高,最好能有数个专利在手上,有多少科技壁垒就能支撑起多高的品牌溢价,它的每一分科研经费都在为品牌价格买单。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7月份江河Team的7条工作心得: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小红书创作者? 下一篇:2022春节营销创意案例盘点,收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