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搞生产批发的B2B企业,盈利较低,无法做大做强,被人熟知,那么对于这样的To B 企业,该如何解决当前问题,提高知名度,实现创收?作者分享几点自己的想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最近有个做水果批发的朋友问我,怎么才能把生意做到洪九果品那样大?
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
作为制造大国,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搞生产批发的B2B企业。他们主要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宝立、洪九等拥有知名度的品牌,他们有客户不愁钱,闲暇之余还能冲击一下上市;
另一类则是叫不出名字的,能生产,但多数是代工,不仅受制于人,利润还极低。
都想成为前者,但很遗憾,中国多数B2B企业属于后者。
如果你是TO B企业,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点小想法,分享给你。
01 靠近消费者,变被动为主动先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家生产销售包装材料的老板,你会怎么推销你的产品?
找渠道?甚至是拉关系找人脉?还是别的什么途径。
很多B2B企业老板有个特点,他们认为做B2B行业其实是做关系,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关系好不好,这也就导致销售员在B2B营销中扮演至高的作用。
不能说这个办法不好,但我们常说,做生意,如果你处于被动了,那这一定不是最佳的方法。
比如你东西过时了卖不出去,继续存放又会面临更大的损失。于是你找了一群人去推销,然后对方告诉你产品过时了,但因为我们关系好,你降价才收,你卖不卖?
我相信最后结果一定是卖,因为被动,你就无法选择。
怎么做呢?跳出传统思维,向消费者靠拢,变被动为主动。
利乐当初就是这么做的。
利乐是瑞典一家生产包装材料、饮料加工设备和灌装设备的公司,刚进入中国牛奶市场时,由于国人没有喝奶的习惯,利乐包装的市场需求很有限。
这时候,利乐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托关系,找渠道,而是让中国人喝奶。
早在1961年,利乐就发明了超高温无菌灌装技术,延长了牛奶的储运和销售时间。借此,利乐通过市场培育工作,让中国消费者了解、喝上并喜欢上牛奶,等到牛奶市场激活后,再占领中国牛奶包装市场。
今天,在国内市场,消费者每喝的10罐液态奶、软饮料的纸质包装中,至少有8罐是利乐提供的生产线和包装材料生产。蒙牛、伊利、光明、汇源、娃哈哈等都是利乐的客户。
有没有觉得这种方法很熟悉?
特劳特定位理论强调,如果可以,品牌要尽力挖掘空白市场,成为品类第一。
这对B2B企业同样有效,但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这种方法,因为培养消费意识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和精力。
但接触消费者,一定是B2B企业破局的关键。
传统思维是,B2C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B2B企业下订单,然后B2B企业再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这导致TO B企业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换句话说,如果TO B企业接不到订单,就面临亏损和破产。
但如果你绕开B端客户,主动发现消费者需求,生产之后再向B端企业出售,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
这时,B2B企业不再是被动选择,而是拥有主动权,在和客户议价时,也更有优势。
02 要不要做品牌?在我们咨询的客户中,其实已经有人在这样做了。
但他做了后发现效果还是不好。产品生产出来了,但愿意相信自己和尝试的客户很少,最终新产品只有降价才能勉强出售。
这其实不是模式错了,而是品牌战略的失误。
TO B企业该不该做品牌一直存在争议。
做了,耗费时间精力财力倒是其次,关键还得看有没有效果,否则钱花了,没效果也等于没做;不做,又始终受制于客户,不得不压低报价,利润微薄。
但你有没有发现,你犹豫的其实不是做不做品牌,而是对结果风险的可控性问题。
比如,你是做复合调味料的TO B企业,如果你投了100亿去做品牌,无非出现两种结果,做好和没做好,这个结果是未知不可控的;
相反,如果你只是将产品压低价格卖给客户,你会发现,尽管利润低,但多少能赚点钱。
相比未知局面,管理者往往更倾向于可控的选择。
害怕未知,是人的本性。但不突破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可增长空间在哪里。
很多人说,洪九胜在品类稀有,对,但不尽然。
如果只做批发不做品牌,我相信今天水果市场第一股一定是其它品牌而不是洪九。
农夫山泉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它真的“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而是品牌建设的力量。
上一篇:旅游旺季已到,品牌如何做好海外KOL营销策略? 下一篇:2022春节营销创意案例盘点,收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