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为什么你的东西越贵越好卖?

    不少商家在卖产品时可能会选择低价策略,一方面想用低价来吸引更多消费者,另一方面,也是想在同类型产品中用“低价”打出销路。然而你是否有想过,东西有时候越贵,反而会卖得更好?而这一现象背后又是由哪些心理因素导致的?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为什么你的东西越贵越好卖?

    01

    很多商家有个感觉:

    东西越贵,,反而卖得更好。

    在价格和需求呈反相关的经济学理论面前,没人会质疑这个感觉是错觉。

    但我告诉你,真的有人通过抬高价格刺激了销量。

    之前遇到过一个服装店的案例,我们都知道电商加疫情,实体服装店的生意都不太好做。老板挣扎了几年,也死心了,打算把库存清空后,再另谋出路。

    结果降价降了两周,效果并不好。

    尤其是一件原本价值一千五的衣服,以为降了五百就能卖出去,结果都降到 800 块了还是效果不好,反倒是旁边布料差不多,但价格更高的衣服问的人多,也早早卖了出去。

    后来老板恢复了原价。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把原本降价处理的那件衣服,重新提高到一千五,还特意将它放在比它价格低得多的衣服旁边。

    结果出乎意料,不到一天,衣服就卖了出去。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的阶级》中提到,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

    这就是著名的凡勃伦效应

    听起来很像有什么大病,但如果我换个例子,你会发现这个理论不仅行得通,还很常见。

    比如国民羽绒服品牌波司登在2018年开始大幅度提价,1800 元以上产品占比大幅提升至 25%左右,不仅没有降低销量,且在当年税后利润增速达73.3%,营收增速达 30.3%,“量价齐升”效果显著。

    很多奢侈品品牌都是这么做的。

    凡勃伦认为,商品可以分为炫耀性商品和非炫耀性商品。出于炫耀心理,消费者会购买价格昂贵的商品。

    02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下到上依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炫耀性商品是指在满足生理需求后,基于社交、尊重需求衍生出来的产品。

    比如你买了一块劳力士的手表,参加某个大型会议你可能会特意戴上它。但如果你今天买了一袋红薯,你不会想着把它带出去,然后逢人就展示。

    对你来说,红薯只是吃的,管它是蒸是煮是烤,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但劳力士手表不是,你看中的不只是一块手表,而是其背后的品牌价值,一种身份体现。

    这就是炫耀性产品和非炫耀性产品的区别。

    但生活中多数产品是红薯而非劳力士。

    既然是非炫耀性产品,提价还有用吗?

    有用。

    1845年,爱尔兰发生了一场大灾荒,市场物价飞涨。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尽管土豆价格上涨,但需求量并未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相反,后来土豆价格下降的时候,需求量反而减小了。

    经济学上称其为吉芬现象

    与凡勃伦效应相反,吉芬现象多发生在低档的日用商品。

    但这种低档的日用商品要成为吉芬商品,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在当时,爱尔兰人以土豆为主食,一旦土豆涨价,意味着消费者只能拿更多的钱来购买同样数量的土豆,这样对其他食品的需求就会下降。因为买不起更贵的食物,大家反而去抢购土豆,这就出现了吉芬商品。

    简单来讲,如果你不爱吃面,其实面条涨不涨价和你也没什么关系。

    所以你会发现,吉芬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比较替代心理。

    比较,是消费者购物时普遍的心理。

    市场上常见的是横向比较。比如你想要买一件白色衬衣,你可能会在好几家挑选,然后对质量、价格、版型等各方面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你觉得最合适的。

    通常情况下,这种普通的横向比较,不会出现“吉芬现象”。

    尤其在商品可替代性强的时候,价格提高,只会让消费者转而购买可替代它的其它商品。

    爱尔兰人之所以会成批抢购土豆,不仅仅是当时肉价更高,无法发挥替代作用,还在于他们看到了土豆在未来上涨的趋势。

    这就是吉芬现象潜在的纵向比较心理

    当商品上涨时,消费者预判商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上涨。为此,他们会增加而不是减少购买。

    比如我们都知道前几年中国房价上涨厉害,但消费者的积极性不降反增,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反而政策限制,房价下跌后,购买的人还减少了。

    今天的股票市场亦是同理。

    所以越深入研究,你会发现“价格越贵,卖得越好”不是谬论

    03

    有朋友听我说完,转头就去提价。结果发现,涨价后,产品根本就卖不动。

    我们经常在讲,产品定价不是领导者一拍脑门就能决定的,更不是简单的成本加利润。

    提价也是如此。

    在提价前,管理者一定要考虑两个因素:消费者水平和产品的可替代性。

    如果你的消费者收入水平有限,那你的价格就不宜过高;

    如果你的产品容易被替代,你也不应该过分追求提价。

    消费者之所以购买劳力士,是由高收入水平和难以替代的品牌价值综合实现而来。

    同样,爱尔兰人成批购买土豆,是因为那时候他们只买得起1公斤甚至更少的土豆,而不能购买其它商品。

    如果忽略了这两点,我们完全可以判定为失败的提价策略。

    从2006年到2018年年底,东阿阿胶提价了18次,出厂价从200元/公斤以下涨至近4000 元/公斤,累计提价幅度超过20倍。

    照理说,提价后,东阿阿胶应该会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最终结果是,从2018年开始,东阿阿胶收入无法维持上涨,并于2019年下降60%,正式宣告提价策略失灵。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单场卖货200多万,高单价产品如何在视频号起盘直播? 下一篇:2022春节营销创意案例盘点,收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