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在进入今天的内容前,请先来做一下这道题:

    球拍和球一共1.10美元

    球拍比球贵1美元

    请问球多少钱?

    ……

    现在你或许已经马上有了答案——10美分……

    然而如果我们来仔细计算一下,假如球是10美分,球拍比球贵1美元的话,那么两者一共就需要1.20美元……

    所以正确的答案其实应该是5美分。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探讨“快思考”与“慢思考”对品牌营销的影响,该话题涉及心理学当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通过上边这个小测试,我想你已经对“无意识思维过程”有了一次生动的体会。

    上边这个测试,来自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今天我们的讨论,也将主要围绕着他在这本书中的核心观点展开。

    卡尼曼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人们的生活普遍受到两个心理系统的影响。其中,“系统1”是我们基于直觉自主运行的“快思考”系统,而“系统2”则是依赖于逻辑与理性分析,“需要付出额外努力”的 “慢思考”系统。

    人的两套心理系统各具不同特点。

    比如,系统2非常“懒惰”,这意味着我们绝大多数时候的认知与决策,都是在受系统1的自主支配(就像在面对上面那道题时,大多数人都会“凭感觉”给出答案一样),不到“万不得已”,系统2绝不会轻易介入一件事情。并且就算介入,它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会更多地依赖于系统1的暗示与引导。

    卡尼曼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分工其实是很合理的,因为在大部分时间,系统1确实足以应付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在,如果要我们遇到的每件事情都去依赖于系统2解决,那么这样的生活就会变得异常疲惫,而且毫无乐趣可言(换句话说,人类心智的显著特征,就是不会为那些“不值得”的事情多消耗一点心力)。

    了解这两个心理系统,对营销人的工作极具现实意义。基于这一发现,博达大桥广告的马修·威尔科克斯又在他的《畅销的原理》中,进一步强调了用户对不同品牌的心理参与模式——低参与度模式(Low involvement processing)和高参与度模式(High involvement processing)。

    处于低参与度模式时,用户是在“自动”地运用着他们的系统1,而在高参与度模式下则是在“有意识”地运用着系统2。

    卡尼曼与科克斯的观点,共同促发了我对不同品类“用户心理参与模式”的思考。

    我进而想到,有的品类(比如电池、软饮料、方便面或是纸巾),或许“终其一生”都是在跟消费者的“系统1”打交道。试想,一个人一辈子对“方便面”的深度思考恐怕也不会超过5分钟;而另外一些品类(比如房地产、汽车、高端科技产品),则显然有机会去面对消费者的“系统2”。

    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从SDi(发现营销理论)的观点来看,只有更充分地意识到用户参与模式的不同,我们所设计的品牌营销策略才会更有针对性。

     一、低参与度模式下的品牌营销策略

    让我们先来探讨“低参与度模式”下的品牌营销策略。如果你的品牌,来自一个“低参与度心理模式”下的品类(例如前述的快消品),也就是说,由于你始终面对着的是消费者的“系统1”,那么决策者就必须意识到,你的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将始终处于一种“有意思,所以有道理”的认知范式之下。

    此时,让消费者觉得“有趣”或者“特别”,就远比强调你的功效与功能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系统1这种“快思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会习惯性地用一个简单问题(我对它感觉如何),来代替对一个复杂问题(我对它评价如何)的回答。

    拿一个《思考,快与慢》中的例子来说——某男士在一次慈善晚宴上认识了一位名叫“琼”的女士,他发现她既迷人又健谈。现在,她的名字再次出现,并且是被叫去捐款。他知道琼有多慷慨吗?事实上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由于琼给他留下了迷人的印象,同时由于他自己非常慷慨,于是,他现在就会更倾向于相信琼也是非常慷慨的。

    这种心理现象在卡尼曼的研究中被称为“情感启发式”。

    注意!“情感启发式”是系统1不可避免的一种“系统性偏见”。

    比如,现在让我们将一些品牌想象成上例中的“琼”,当我们感知到宝马所渲染的“驾驭之悦”时,当我们体会到红牛所象征的“能量生活方式”时,我们对宝马的驾驶性能以及红牛补充体能的功效就会变得更加相信。这就是我们说的“有意思,所以有道理。”或者说——“有意思,才会有道理。”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一个产品/品牌成长路径的三个阶段:工具、媒体、IP 下一篇:没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