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网友称“论卷低价,Costco才是祖师爷!”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其实,我们深入了解发现:低价只是表象结果,Costco也并不是卷低价之王。为什么这么说呢?本文带大家揭开答案。
“论卷低价,Costco才是祖师爷!”
一位球友的感慨,引来无数零售投资者共鸣。惨烈的内卷,总让人不能安眠,担心哪天风云突变——竞争格局、业务数据出现恶化,如最近被市场抛弃的京东。
而被戏称的祖师爷,持续三十年业绩长牛不说,当下也神话依旧。
今年8月底Costco杭州首店开业,现场人山人海,巴宝莉1万5的风衣、范思哲的T恤、拉夫劳伦的夹克,被抢出了大卖场的势头。
上述现状,市场一般解释为“极致性价比”使然:Costco的平均毛利率只有7%(严控商品毛利不得超过14%);相比之下,一般超市、电商的毛利率在15%-25%。
这种“低价魔力”,也引来雷军探店后,将其变成了小米的标签;黄峥更是多个场合不断立flag,“拼多多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Costco”。
然而,我们深入了解发现:低价只是表象结果,Costco也并不是卷低价之王。
复盘其前世今生——翻阅Fedco、Price Club公司资料,通读了1995年上市后每一份季报、年报,发现Costco真不是那“该死的零售”,而是妥妥的“社会阶级精准隔离”的服务生意。
Costco“叙事逻辑”,与其说“性价比”,倒不如说“圈高ARPU人群”。其本质是利用社会隔离分层,选出目标用户,在全方位拿捏住他们的需求下,顺理成章做富人阶层朋友。
典型的“造梦、轮动、破圈”三部曲成长史,低价永远只是表象。
一、隔离出专属消费“乌托邦”,让中产为梦想人设买单去年4月,一张路威酩轩集团(LV母公司)大中华区高管会议截图,火遍全网。
按照截图披露的说法,LV将其客户分为三类:超高净值、高净值以及(个人年收入低于300万)无收入人群。
未来,LV将对入门产品提价,以剔除无收入人群;发力高端产品线,满足超高净值人群的心理预期。
如此做派令舆论炸锅,感觉被歧视的人群,一度将LV话题喷上了知乎热榜。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Costco的经营中,处处可见。
自创立开始,Costco就秉持“穷人看报纸广告,富人收专发邮件、电话”的隔离:
普通人在报纸广告上,看笼统的优惠宣传;
会员则会接到Costco“依照每个人的喜好,进行相应通知的特价产品”邮件。
甚至高级会员,还可免费订阅Costco内部杂志,享受每个月送到家中的超然待遇。
这样“森严”的隔离策略,曾经还闹出过笑话。
一位接到电话提醒商品特价的网友,在脸书社团不解发问道,“Costco最近生意很差吗?”
然而Costco依然我行我素。在以会员仓储模式FedCo起家时,其就只对美国邮政的员工及其家属开放。
等到Costco复制FedCo进行品牌扩张时,歧视隔离更为凸显了。
在彼时一美元能吃一天的美国,其高达30美元的会员年费,生生划出一个阶层。同时,只对政府、公共事业工作人员与金融机构等员工开放的设置,又把土大款挡在门外。
如1996年,一位魁北克市居民以歧视的名义——Costco以其失业、正在接受社会援助为由,不让他为自己的会员卡续费——将Costco投诉到了人权委员会,“我觉得这太荒谬了,我的钱和其他人的一样好”。
而“隔离”只是一方面,被隔离墙外的大众,还会被拉来再利用一道。
Costco店外的美食广场慷慨地对大众开放,人为地造就了一奇景:坐满美食广场的被拒绝者,眼巴巴看着揣着会员卡的精英,穿越人群进入自己的期许之地。
且为了让普通人只能羡慕,却又打扰不到会员,每家门店会有两名员工守在门口,查看顾客的会员卡与身份证,进行严格确认。
这就像飞机上设置的“卡在过道里的经济舱乘客,不得不羡慕地看着享受香槟的商务舱旅客”一样,可以充分彰显墙内群体的身份优越感。
上述种种举措,和奢侈品牌的隔离打法,可谓如出一辙。
上一篇:Costco成功学陷阱:低价只是幻影 下一篇:周星驰暗示入局元宇宙,企业Web3.0营销如何从0到1?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