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小消费品牌在面对线上流量红利消退时,如何转型抓住线下市场机遇,分享了线下市场的优势和进入策略,引导读者了解线下市场的潜力和操作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直接能够体感到,以前线上火热的消费品牌,大多都扑到了线下的怀抱。
从最开始的美妆网红完美日记、花西子,到后来各行业的线上新势力蕉内、ubras、王小卤。
还有就是宝妈心头好白贝壳(babycare),光商超渠道就入驻了3万多个。
线上不香了吗?
线下的诱惑在哪里?
陌生的线下世界怎么玩?
一、线上真的不太香了吴晓波之前说,所谓的新消费势力,原来可能都不在这个行业。因为他们掌握了流量能力,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通过流量投放和电商的风口期,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也就是说,线上大部分品牌的崛起,来自于创始团队对于流量的操盘。
借助流量红利和资本红利,新消费势力渴望跑通一个增长链路:
融资—投放—短期爆发—用户复购—规模效应下边际成本递减—利润覆盖成本—现金流正增长自循环—摆脱资本依赖。
为什么新消费势力有把握能跑通这条路子?因为这条路在其他行业,特别是娱乐方面跑得挺不错。
过往的明星制造路径,基本上延续了“演艺产品——大众媒体关注——话题营销”的三部曲。
可是“鹿晗们”则大大缩短了发酵的过程,他们首先是在社交媒体里实现精准粉丝的聚集,而其渠道则是贴吧、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名人排行榜等等,在形成了相当的粉丝群体后,再反向引爆于大众媒体。
而在消费板块,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平台曾形成了一个流量洼地。
率先在这些平台发声的品牌,如完美日记、王饱饱、Ubras等,以极低的流量费用获得了最大化的效果传播。
投放抖音之后,2018年以麦片品类切入的健康食品品牌王饱饱,月销售额从120万元增长到4000万元只用了9个月。
创立于2016年的女性内衣品牌Ubras,在投放抖音信息流之后,2020年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00%。
但2021年开始,看到机会的大量新锐品牌同时涌入抖音、小红书,流量洼地被快速挤成了红海。当年第一季度,不少品牌主都在向我抱怨,ROI掉得肉痛。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更恼火的是,高成本拉来的客流,其实在效果回报上并不理想。
这全怪流量红利消逝吗?当然不能。
首先是用户复购和老带新的效率低。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当下大多品牌方关注于营销端,而产品的研发乃至整个供应链建设,都放在了成熟加工厂上。
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多个品牌依赖于少数加工厂的存量成果,导致大量同类产品流向市场。它们在功能、品质等方面别无差异,只不过是披上了不同的LOGO标签。
当这些品牌都在线上获客促销时,用户的选择是灵活的,他们对某一个同类品牌的产品没有多大的黏性,当然也就没有多少口碑裂变。
其次是品牌旗下多品类产品没有更好地承接客流。
这与新的媒体渠道传播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抖音、快手一类,它的推荐机制根据个性化兴趣推送信息,也就是兴趣电商。
品牌会根据不同的兴趣、场景等,制作多样化的内容去推送旗下产品。用户可能会在这样的场景下,被内容渗透而埋单。
但他并不是买品牌的单,而是单个产品本身。比如美妆品牌拿口红去做兴趣电商后,旗下的眼妆、护肤品等其他产品,其实很难从中获得这一波引流中获取变现。
除非,品牌再根据眼妆重新做兴趣内容,去触达兴趣人群。
此外,更多品牌其实是没有足够的SKU去缓解用户流失。
当人们因为偶然的兴趣或“尝鲜”的冲动购买了你的产品后,你却没有更多其他的差异化新品去长期触达用户,就会导致这一波用户流失。这样一来,品牌需要不断高成本获客,不断接受获客回报率低的事实。最终,品牌就在为媒体平台、KOL打工。
二、线下确实有很多诱惑首先是从销售上来说,线下渠道有一定的优势。当年的淘品牌三只松鼠,很早就提出了去线下的计划。而老板章燎原曾解释过落地线下的逻辑:
第一,线上虚拟货架虽然可以陈列足够多的商品,但是用户在浏览时深度不够。他们一般只会精准选择那些比较火的产品,也就是爆款。只是一般而言,爆款利润更低,不容易赚钱。随着SKU的不断增长,线上虚拟货架即使装得下,用户也不一定看得完。
上一篇:为什么你的小红书种草破不了圈?自查这3个环节 下一篇:小米,这枚社交货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