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解决客户的问题,这就是广告公司的价值所在。
我曾经在2013年公司年中总结会上谈到“我们既不需要品牌,也不需要创意”,引来一片哗然。
如今5年过去了,这里录一下旧文,对比今日看看广告业该何去何处。
先由一则故事开始。
之前苹果公司设计负责人Jonathan Ive参加英国一档儿童电视节目,他以午餐盒为例向孩子们谈起自己的设计理念。
如何设计好一款午餐盒呢?
Ive提出的概念是,不要让“盒”拘束了你对这个午餐装盛工具的想象。
“当你把午餐盒限定为盒子之后,你就难以逃出方方正正盒子的想象。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应十分注意避开这类词汇,这些词汇会限定你的思维,限制你的想象。”
那么我在想,广告业诞生100多年来,虽然不是很长的时间,却也创造了很多的理论、工具和词汇。
面对今天商业环境和传播环境的极大变迁,这些理论、工具、词汇是否依然适用?是否会限定我们的思维?是否会限定我们的工作方式?
这是要打问号的。
回顾20世纪美国的广告史,,因应经济的发展形势和企业需求,50s的USP、60s的BI、70s的定位、80s的IMC这些理论先后提出,用以指导广告工作。
环境在变,理论在变,不变的是什么?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传统广告公司可能会死,但广告业长存。因为企业总会面临问题,总会需要乙方帮他们解决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客户的问题,这就是广告公司的价值所在。
问题千变万化,我们不能只有一项工具应对。更不能迷信工具。
我们作为广告人,注意力不应聚焦于工具上,而应始终聚焦在目的上,聚焦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实现销售上。
但我们在工作中,太过习惯于品牌思维,言必称品牌。遇上每一个客户都告诉他:你的品牌有问题。事实上,有很多客户特别是成长型客户和电商客户,他们的问题根本不在品牌上。或者说,他们根本不需要品牌(我听过很多客户这么说)。
那么,为什么我们仍习惯于开门就是平面+TVC+软文三板斧?就是因为背后这种品牌思维在作祟。
思维方式决定作业方式。
品牌是一种骗术,但我们常常客户没骗住,却把自己给骗了。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服务的一个食品客户(2013年在服务)。
在雪糕冰淇淋这块,有这样一组数据,雀巢1/4销量来自新品,和路雪在中国有60多个品种,其中新品达50%。
远一些如必胜客,从2011年开始要求菜单每半年更换一次,每次保证有25%以上的新品率,结果是全年销售增长21%,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
对于食品业来说,新品开发极为重要。一个冷饮品牌要成功,新品开发必须要占到30-40%的份量。因此,对于我们服务的这个食品客户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品牌建设,而是产品设计。
当然,有人说产品设计是客户自己的活,但真正的产品设计远不止是口味、原料、花色的设计,更重要的是产品概念、品类选择,还有命名、包装、定价。这就需要广告公司的介入。
再如我们在服务的巧克力品牌。
从口味上来讲,中国人对黑巧克力的偏好远高于欧美,因为国人认为黑巧克力才是高档货。比利时Senz在中国的推广主题即“我们只做黑巧克力”。
从形状上来讲,费列罗是球状,德芙是粒状,好时是水滴状,洋葱头造型,连外包装袋都是水滴状的。
谁能告诉我金帝是什么形状?
精准地洞见问题,创造性选择工具解决问题,这就叫策略。
不是每一个策略都是品牌性的,策略就是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一种生态。
我认为,广告公司解决问题的工具有五——
产品设计
渠道创新
商业模式再造
认知管理
体验管理
认知管理主要指定位,是识别和知识。即产品是什么?对人们来说有什么用?在人们生活里起什么意义?扮演什么角色?
体验管理主要指的是感官设计和情感联结。能唤起消费者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记忆?
这里面没有品牌。
为什么不使用品牌这个词,或者说要用认知管理和体验管理来替代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品牌这个词汇太不精确,定义太多,包含理论太过混乱,不能精准定义问题。
比如我们交流时谈到品牌,虽然都在说品牌这个词,但可能彼此对品牌的理解和定义都是不一样的。
上一篇:做营销,一定要利用人们“想当然”的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