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商家从定价获利,是利用哪几种心理效应?

    商品是怎么定价的?为什么同一商品会有不同价格?价格对每个人究竟有什么影响?

    商家从定价获利,是利用哪几种心理效应?

    无论你买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希望它是免费的,但是,上天从不掉馅饼,任何事物必有代价,而最轻的代价,就是掏钱。

    掏多少钱,大多数时候不是你说了算,而是价格,它是多少钱,就得掏多少钱,除非你不买了。

    但是,真的没有完全免费的东西吗?当然不是,但它一定有前提,而只要你持续用,早晚也要你付费。而且,有些不免费但是很便宜的东西,你在其他场景下会看到变得更贵,而你出于欲望就不得不买。

    这就是套路,但是每个人都得吃。

    所以,,商品是怎么定价的?为什么同一商品会有不同价格?价格对每个人究竟有什么影响?本文结合《无价》给你答案。

    商品价格如何制定

    学过马哲的都会知道,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并且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几乎是每个人心里的最初答案。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价格某种程度是由消费者眼中的价值决定的,而不是成本。

    换句话讲,价格并不是完全基于价值构成,也基于消费者的普遍的心理接受度。所以,定价是一种把控消费者心理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需要分析定价受到消费者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是绝对值盲区,啥意思?人们对相对差异异常敏感,对绝对数值不敏感,也就是对商品价格的绝对值有盲区。因为存在盲区,商家就有了定价的一个重要前提:人们是看不清一件商品到底值多少钱。这就给了商家在价格上动手脚的机会。

    第二个因素,是环境线索,也就是普遍存在的某种商品的价格,它是人们判断某件商品价值的参照物。比如:恒大冰泉,售价是5元,但我们觉得很贵,这是因为日常在超市看到的矿泉水价格在2元左右。

    2元的价格就是环境线索,通过把这种普遍商品的价格当作对比恒大冰泉的参照物,所以我们就认为恒大冰泉贵了。

    这个例子侧面说明了人们对绝对价值不敏感,但对相对差异敏感的现象。所以,当缺乏环境线索时,因为没有参照物来判断,商家就可以对定价施展拳脚。

    第三个因素,支付意愿,也就是你愿意掏多少钱买一件商品,这是个很容易受到干扰的因素。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比如:在景区里,你口渴了,问你买一个啤酒的心理价格是多少,人们给出的平均价格是1.5美元。而把场景切换到五星级酒店的酒吧,这个价格就变成了2.65美元。

    可见,环境改变会显著影响人们的心理消费预期。还有很多类似的实验说明,人的支付意愿容易被外界干扰而改变,比如逛超市的顺序、灯光亮度、音乐类型等等。

    综上所述,价格某种程度上就是商家在消费者心里建立起来的心理印象,和成本、供需等因素的关系并不严格。

    但是,价格有价值决定的公式没有失效,毕竟这建立了价格波动的限度,不然就没法做交易了。

    商家如何利用定价获利

    商家定价实际利用了四个方法。

    第一个,是锚定效应,这是根据绝对值盲区和环境线索两个原理来制定的。

    价格高于参照物,就觉得贵不想买,价格低于参照物,觉得很划算就会购买,而参照物的价格,就是“锚”。根据“锚”来判断商品贵不贵的心理,就是锚定效应,这个效应很容易应用到促销上,就是促销价上加上原价做对比。

    比如:要买电脑,一台原价6000,促销4999,另一台原价5900,促销4998,显然第一台更划算。加上原价,就把价格当成了判断和选择的标识,就是商家的第一个获利方法。

    第二个,是价格诱饵,这也是基于绝对值盲区和环境线索的原理来制定的。

    消费者购买不熟的商品时,会避免买最贵和最贱、最好和最差、最大和最小,而选择中间价格的。而这种中庸之道,会被商家应用在商品的摆放策略中,比如电子产品会有顶配、中配和低配,中配的销量往往会更高。

    简单来说,同种商品里有a、b、c三种,a和c会分别比b低很多和高很多,目的就是吸引你购买b,而a和c就是诱饵。

    利用诱饵增加b的销量,是商家获利的第二个方法。

    第三个,是框架效应,意思是同一含义的不同表达方式,因为人们的感受不同,会被引导做出不同的决策。

    这个效应应用在定价上,就是提升消费者的心理接受度,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文案的作用。

    举个例子:一个国王做梦,找两个人给他解梦,一个人说家里除了他都会死,另一个人说他会是家族里最长寿的人。两个解梦人,前一个被处死,后一个被赏赐,这就是框架效应。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为什么广告作用在下降,大品牌还是热衷于大面积投放呢? 下一篇:商家从定价获利,是利用哪几种心理效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