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是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但可以通过品类,满足特定品类之中的需求。企业想用一个品牌去满足大量需求,有可能失去的会更多;应当用一个品类塑造一个领导品牌,同时拥有多个品类和品牌。
这是一个品牌的时代,大到飞机、汽车,小到日常生活用品,无一没有品牌。品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若要诉求其源头品牌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英文意思是指:印记(烙在犯人身上的),标记。
试着想下有俩家养殖场,都是养佩奇的,为了区分各家的佩奇,避免纠纷。便用烙铁在其身上烙下不同的印记,标记。
品牌便是如此,在各家的产品上留下印记、标记。
目前品牌下的一般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它们的联合体,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卖方或一群卖方的产品或服务,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
可见品牌是依附于产品而存在的,无论该产品是有形的商品,还是无形的服务(理发等),每一个品牌后面都有一个产品。产品是品牌的载体,离开产品,品牌就成了无本之木。
比如我们提到可口可乐,便能想到可口可乐饮料,而不是其他东西,脱离了产品的可口可乐什么都不是。
但品牌又是高于产品而存在的,好比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品牌不但可以识别产品,还可以带来附加的价值,与消费者产生认可、展示自我、共鸣的联系,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品质、地位、奖赏等精神需求。外化一家企业经营精神文化,形成鲜明形象,深深扎入消费者的认知当中。
例如我们提到小米。不仅想到小米手机,还能想到雷军的“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追求极致与发烧,让用户尖叫的极客精神。你可以模仿与改变产品、工艺,但不可能改变米粉深深扎入大脑的认知。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品牌凸显得越来越重要,创建一个全球化,深入人心的品牌是每个企业家的梦想。
特别是在中国,更需要这样的品牌,2018年全球品牌前百排行榜,中国上榜的只有一家:华为(华为牛逼,破音),中国品牌任重而道远。
长久以来,中国企业缺乏对品牌的完整认识,单纯地认为一个完美的企业形象,一套CIS形象系统便可使品牌经久不衰。
事实是品牌理论发展有USP理论、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资产理论,关系理论等……
但其所有的理论都没有一个品牌定位理论影响强大。《品类战略》上说2001年美国营销协会评选定位为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虽然很多人对此争议不休,但事实是无论是关于《品牌管理》的教材上,还是多数学习了教材出去讲关于品牌理论的人,俩者都是在讲品牌定位的东西。
为何关于关于品牌定位理论会有如此多的争议,文化人认为他们都忽略了俩个最根本的东西:需求与认知。
多数人要么知其一不知其二,要不全然不知,导致其看不懂,看不明。
今天我们便从需求与认知出发,重新解读品牌定位理论与品类战略。
品牌定位什么是定位?里斯和特劳特给到的解释是:
“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所机构、甚至一个人,针对潜在顾客的思想,要为产品在潜在的顾客大脑中确定一个合适的地位。”
看不太懂,理解不了?没关系我们从下面几个维度出发,解读定位。
1. 为什么需要定位21世纪,随着全球化、科技、媒体的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了。一个人除了在睡觉外,每时每刻都在接受信息。电视广播、网络文章、微博微信、老师讲课、朋友交流等,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
但其矛盾在于人们所接触的信息量很多,但大脑能够处理和记住的信息,却非常有限。
定位书上说多数人短时记忆容量只有7个,超过7个就会遗忘。同理,消费者对一个品类中品牌的理解和记忆也非常有限,所以品牌必须思考:在如此庞大信息量之下,进入消费者的大脑,占据一块根据地;必须前七,力争前三,最好第一!
2. 定位的对象定位的对象可以是一种商品、服务、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例如作者本身给自己的定位是营销“文化人”,本文我们讲的定位对象则为一个品牌。
3. 在哪里定位如果我们说定位是在消费者的大脑之中,可能争议没有那么大;因为大脑包含了认知、价值观,试想一个品牌、产品能在消费者的大脑中占据一席之地,有问题吗?
但书上却一直说心智这个词语。这个便涉及到翻译的问题。1972年,里斯和特劳特将mind引入商业领域,提出竞争的最终战场是在消费者的mind中。
上一篇:传播的策略性:4个关键项让传播效果最大化! 下一篇:从需求与认知出发,用新品类塑造领导品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