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造节不可怕,但是沉迷于造节带来的漂亮成绩,终将被这个慢性毒药杀死。
似乎互联网品牌都喜欢玩转“花式造节”来进行宣传和口碑的营销。从2009年淘宝开始,到2019年的电商平台百花齐放,品牌造节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
品牌到达一定的用户规模,就会注重“口碑的营销”,由品牌力的塑造来占据用户的心智。花式造节活动,通常由平台发起,抱团单一品牌方进行营销。
小到节日营销主题活动,中到特色节(情人节,光棍节,中秋节),大到自己创造节日。比如,2019年淘宝的造物节,智能马桶盖节,亲子节,无论从怀旧营销、广告创意、科技体验,都让我们打开了自己对于“花式节日营销的新认知”。
越来越多的品牌愿意和平台一起加入这场营销中,说明单一的降价促销形式已经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品牌想通过造节脱颖而出,除了思考“品效合一”和用户走得更近的“参与感”外,还要结合对市场的洞察,以及更多创新的玩法。
文章要点:
中国节日文化的兴起和传播
造节是social的升级版,比social更上一个高度
传统social和造节的策略瞰图
造节最重要的是参与感
一、文化和兴起2009年淘宝第一个“双11”诞生,由逍遥子带队,造节文化正式走到线上。
造节营销,是一些企业自发将“非约定的日子”,打造成节日来“宣传”或者“促销”平台或者品牌,比如以头部电商为代表的双11,618,会员日,黑五等。造节营销作为传统市场营销中最常规的促销手段,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求的新范式,成为当今电子文化发展重要的新趋势,目前社会化、娱乐化、跨界式、全链路等正在进一步升级。
造节的兴起:
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等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国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运用民族传统节日,能进一步增强中国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强化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此利用文化节日促销,纪念文化节日,便被众多传统品牌、门店所采用;到了2009年,淘宝将节日搬到线上。
造节文化是一种创新,也是由传统文化演变而来,在英文里最接近汉语逢年过节的“节”这个意思的是单词“festival”,表示周期性阶段演出和活动,比如音乐节、感恩节、春节、啤酒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在中国,过节是一个喜庆热闹的日子,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或者纪念某位烈士、贡献者等。节日不同,文化不同。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创新发展,线下走到线上,线上走到线下的宣传,甚至于“结合”,被众多平台或者单品牌运用到各领域来借鉴做营销。
比如“知识造节”“购物造节”“出行造节”“短视频造节”,618,双11等,有些节日可能并没有传统文化的依据,或者弱化了“文化”,而依然被我们所推崇,平台把这些节日都视为“营销”,店庆,也成了宣传的一种手段。
二、造节是social的升级版品牌在初期所做的营销多半围绕“增长”或者“GMV”,以内部的站内营销居多。当达到一定的规模,略显乏力的时候,就拿出来一部分预算,去做外界曝光、营销,通常是以投放、social为主,打折、补贴为辅的策略进行。
单一品牌的成立初期不会做social营销,只会做活动营销。
以单品牌为例,一个新品牌的诞生,初期策略是让更多的用户知晓,曝光后做相关的促销活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入驻头部电商平台,社交电商平台,跟随平台的节奏,做相关的秒杀、优惠券、满减、拼团、砍价等动作,让更多用户能体验到商品。
目前,市场流行的趋势还是以“低价”为主居多,跟随平台的发展,在单个平台有一定的销售额,订单量,成为了爆品。中期策略是扩充其他销售渠道,入驻其他平台,比如苏宁、拼多多等。后期策略,开始做较大的“品牌曝光”,比如邀请代言人,在微博做宣传,话题营销,短视频KOL种草推荐等动作。
慢慢进入大众视野之后,为了让品牌更多的和用户有交际,让用户有参与感,很多品牌开始升级做IP文化,例如三只松鼠、江小白等。将品牌赋能到IP上面,通过卡通形象的形式,让IP做传播,开始围绕传统节日做一些social的体验了,例如快闪店、坚果节等。
上一篇:品牌造节,参与感更重要 下一篇:当你用好这15个营销杀手锏,最纠结的用户也愿意掏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