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ptjcw.com

6月共读项目复盘:如何策划一场社群活动?

    6月共读项目复盘:如何策划一场社群活动?

    一、项目背景 1.用户需求

    (1)春招结束,秋招还有1个多月开始,18届产品方向求职毕业生在这段真空期内需要系统的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相较于市场上的入门培训课程,读书无疑是最便捷且廉价的方法。

    (2)18届求职者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的兴趣圈子来交流产品知识,但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社群都以共享面试信息、交流面试经验为主题,缺少针对产品知识技能提升为目标的社群。

    2.团队简介

    4人团队组成

    杨鑫,项目负责人,自己建立小密圈,主要负责总体思路的策划,以及引流页与活动页文案的制作,活动中小密圈任务的发布,活动中话题的讨论,推动项目进行。

    柴玉馨,项目成员,之前同自组织求职社群在4月份的时候举办过为期一周的共读活动,《产品经理面试攻略》的共读,主要负责活动前活动页的设计以及活动过程中每日群内的任务发布,整个活动过程中任务卡的设计,负责了活动中讨论环节的用户调研与改进。

    彭靖芳,项目成员,主要负责活动前期引流页的设计,活动过程中定时讨论KOL的筛选与安排。

    自组织社群运营者,负责项目的引流,同时给予以上三人产品知识技能方面的指导,构建自组织生态,给予项目团队资源上的帮助。

    二、整体设计思路

    参考李叫兽社群活动的组织,前期主要定了了4个要点,如下:

    6月共读项目复盘:如何策划一场社群活动?

    分别详细叙述如下:

    1.活动使命感

    实现方式:宣传文案

    我们为什么聚在一起——6月一起做一次改变,搭建产品体系

    2.书单交付感

    主要通过两点来实现:

    (1)书单的权威性:我们主要通过权威平台或者人物来做背书,借用了

    豆瓣评分5分以上

    知乎高票答案

    产品offer收割机推荐

    这三点作为我们的宣传。

    (2)书单的系统性,让用户明白参加完这次活动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可以构建你的产品体系,具体实现方式每周一个主题,共读一本书,同时按照不同人的阅读水平,给出了自助推荐。

    四个主题分别为产品经理相关,交互设计,运营知识,行业趋势,具体书单如右:

    3.仪式感设计

    (1)设置参加门槛

    我们设计了两套规则作为对比(后面可以看到在引流阶段我们对两套规则的位置与对比的程度做了一个调整,将引流页到活动页的跳转率提升了将近4倍)。

    规则一:(当时想的是把这个规则提前,这样对比性更强一点)收费20元,作为规则二的对比,主打规则二。

    规则二:生成专用读书卡,然后分享到朋友圈,让他们帮忙见证,然后收集10位以上朋友点赞见证即算生效。门槛就是集赞,让朋友见证,同时作为裂变方式。这里没有考虑对于好友的好处,如果能够增加对于好友的好处,那么是不是可以集赞数规则要求更多一点。

    (2)邀请卡设计

    设计要点:

    个性化,有参与者自己的东西,比如姓名、照片、微信名、头像等。(最后结合团队实现方式选择了平台截取微信用户名与用户头像的方式,但是为了便于分享邀请卡,这部分还是做了让步。)

    直击痛点,”秋招之际,互联网之战,你准备好了吗?”

    设计感要强,风格排版高端简约,让用户乐于分享

    作为引流页,通过文案与界面设计成功引流到活动详情页

    (3)小密圈内每日打卡制度

    (4)每日阅读安排发布任务卡形式

    设计要点:

    第几天(这里倒计时设计好?还是正计时效果好?本次活动采用了正计时,是不是可以前期正计时第几天,过了第二周倒计时多少天会比较好)

    今天任务内容

    每日名言:比如,“素食星球”的次条内容固定为“是日金句”、“新浪微读书”的次条内容固定为“日签”,这个看具体情况们是否有必要

    最后成品如右:

    4.反馈体系设计—我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1)参与反馈:免费送出第一周的电子书

    (2)每日读书提醒系统

    提前一天11点左右微信群公告发布次日任务(文字+任务卡)

    读书当天7点小密圈发布当天任务(文字+任务卡)

    自组织求职社群个人号每天群发阅读提醒(文字)‘

    (3)补打卡机制

    设计时候没有想到,在执行阶段,发现用户比较多过了12点打卡,同时作为对加精的反馈,推出了一次加精可以兑换一次补打卡的机制。

    (4)每周反馈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上一篇:社群运营四步骤:以王者荣耀群运营为例 下一篇:社群运营:你是否拥有一个好的社群剧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